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言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制度转向 | 第10页 |
·中国经济制度的成功转型 | 第10-11页 |
·概念界定 | 第11-15页 |
·制度 | 第11-12页 |
·制度变迁 | 第12-15页 |
·经济地域 | 第15页 |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15-16页 |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 第16页 |
·区域经济格局变动理论 | 第16-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关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关于制度变迁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18-19页 |
·经济地域格局变化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2 新中国制度变迁的时空过程 | 第20-31页 |
·时间尺度与制度内涵界定 | 第20-21页 |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 第21-25页 |
·恢复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 | 第21-23页 |
·计划经济时期(1958-1978)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改革开放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 第25-27页 |
·制度变迁过程 | 第25-26页 |
·发展战略及区域政策演变 | 第26-27页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 至今) | 第27-29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创新 | 第27-28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区域政策 | 第28-29页 |
·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 第29-31页 |
·发展战略的演变是主导 | 第29页 |
·制度变迁路径的渐进性 | 第29页 |
·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 | 第29-31页 |
3. 新中国制度变迁影响下的经济地域格局演变 | 第31-48页 |
·经济区划的发展与经济地域格局的变动——以大区为尺度 | 第31-41页 |
·沿海、内地时期 | 第31-33页 |
·经济协作区时期 | 第33页 |
·“三线”时期 | 第33-35页 |
·过渡时期 | 第35页 |
·三大经济地带时期 | 第35-38页 |
·七大经济区时期 | 第38-39页 |
·“新三大地带”和四大区域 | 第39-41页 |
·经济地域格局演变的指标衡量——以省区为尺度 | 第41-48页 |
·年份和地区选择说明 | 第41页 |
·特征年份我国经济地域格局的指标衡量 | 第41-48页 |
4. 新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地域格局演变的相关分析 | 第48-56页 |
·制度变迁与经济地域格局演变关系的机制分析 | 第48-50页 |
·地区发展战略引导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 | 第49页 |
·区域政策及多项具体的制度安排直接作用于经济地域,促进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 | 第49-50页 |
·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引致现存制度的调整 | 第50页 |
·制度变迁与经济地域格局演变的关联分析 | 第50-54页 |
·制度变迁引起经济地域格局的变动 | 第50-53页 |
·经济地域格局变动对制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制度变迁与经济地域格局关系的历史演变 | 第54-56页 |
·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变迁直接影响经济地域格局 | 第54页 |
·市场经济以来制度变迁对经济地域格局的影响趋于弱化,市场的主导作用加强 | 第54-56页 |
5. 新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地域格局演化的趋势 | 第56-61页 |
·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地域格局的制度因素 | 第56页 |
·制度作用下我国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趋势 | 第56-58页 |
·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形成 | 第56-57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 第57-58页 |
·推动我国经济地域格局有序演变的制度创新途径 | 第58-61页 |
·经济要素流动制度创新 | 第58-59页 |
·健全统筹区域市场的立法体系 | 第59页 |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制度创新 | 第59-60页 |
·非正式制度的进一步渗透 | 第60-61页 |
6. 结论和问题 | 第61-63页 |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有待研究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