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一章 “第四种剧本”溯源 | 第9-20页 |
| 第一节“第四种剧本”的出现 | 第9-12页 |
| 第二节“第四种剧本”的生成背景 | 第12-20页 |
| 第二章 “第四种剧本”的坎坷遭遇 | 第20-41页 |
| 第一节 从全面赞誉到审美批评 | 第20-26页 |
| 第二节 从升级的批评到彻底的批判 | 第26-36页 |
| 第三节 平反、批判、再平反 | 第36-41页 |
| 第三章 同时期的创作状况 | 第41-63页 |
| 第一节 模式化创作及其特性 | 第42-52页 |
| 第二节 个性化创作及特性 | 第52-63页 |
| 第四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裂隙中的现实主义追求 | 第63-83页 |
|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悖论 | 第63-69页 |
|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理论倡导与修正 | 第69-76页 |
| 第三节 “第四种剧本”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有限突破 | 第76-83页 |
| 第五章 集体意志中个性意识的张扬 | 第83-102页 |
| 第一节 集体意志对个体意识的改造 | 第84-89页 |
| 第二节“我们”体话语方式的确立 | 第89-96页 |
| 第三节 “我们”体话语中的自我显现 | 第96-102页 |
| 余论 | 第102-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 附录:与陈恭敏先生谈“第四种剧本” | 第113-12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20-121页 |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