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野生百合组培特性及其耐热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 ·百合及其起源分布 | 第9-10页 |
| ·百合的栽培历史 | 第10-11页 |
| ·百合的植物学性状 | 第11-12页 |
| ·我国的百合种质资源及其面临的危机 | 第12-13页 |
| ·我国的百合种质资源 | 第12-13页 |
| ·我国百合种质资源面临的危机 | 第13页 |
| ·我国百合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 | 第13-14页 |
| ·百合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 ·外植选择体 | 第14-16页 |
| ·外植体的灭菌 | 第16页 |
| ·百合离体再生途径 | 第16-18页 |
| ·基本培养基类型对百合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8页 |
| ·初代培养 | 第18-19页 |
| ·增殖与继代培养 | 第19页 |
| ·结鳞茎培养 | 第19-22页 |
| ·组培苗移栽 | 第22-23页 |
| ·百合耐热性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秦巴山区野百合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27-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 ·初代培养 | 第28-29页 |
| ·野百合不定芽的增殖 | 第29-30页 |
| ·野百合组培苗生根结鳞茎培养 | 第30-32页 |
| ·生根苗的移栽 | 第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秦巴山区6 种野生百合组培特性比较研究 | 第34-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 ·秦巴山区野生百合鳞片灭菌比较 | 第35页 |
| ·秦巴山区野生百合鳞片不定芽诱导比较 | 第35-36页 |
| ·秦巴山区野生百合增殖比较 | 第36页 |
| ·秦巴山区野生百合组培苗生长比较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秦巴山区野生百合耐热性研究 | 第38-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高温对不同百合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 ·高温对不同百合组培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40页 |
| ·高温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百合耐热性的综合评价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4页 |
| ·秦巴山区野百合的组织培养 | 第43页 |
| ·秦巴山区6 种不同野生百合组培特性 | 第43页 |
| ·秦巴山区野生百合耐热性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附录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