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13-24页 |
(一) 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 第13-21页 |
1.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和创新的需要 | 第13-17页 |
2. 实现公民信仰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统一的需要 | 第17-18页 |
3.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18-20页 |
4. 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需要 | 第20-21页 |
(二) 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 | 第21-24页 |
1.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迫切要求 | 第21-22页 |
2.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要求 | 第22页 |
3. 马克思主义面临与其他社会思潮的竞争和挑战的迫切要求 | 第22-24页 |
二、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 | 第24-38页 |
(一) 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 | 第24-32页 |
1. 社会环境的制约 | 第24页 |
2. 思想观念的制约 | 第24-26页 |
3. 体制因素的制约 | 第26-27页 |
4. 理论教育主体因素的制约 | 第27-30页 |
5. 国际国内环境的制约 | 第30-32页 |
(二) 制约新时期不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分析 | 第32-38页 |
1. 历史原因 | 第32-34页 |
2. 现实原因 | 第34-35页 |
3. 外部原因 | 第35-38页 |
三、对新时期我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探索 | 第38-50页 |
(一) 在建设主体上 | 第38-39页 |
1. 加强理论教育队伍建设 | 第38-39页 |
2. 健全组织领导 | 第39页 |
(二) 在建设内容上 | 第39-40页 |
1. 坚持思想路线,树立科学世界观是重要途径 | 第39-40页 |
2. 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本 | 第40页 |
(三) 在坚持的原则上 | 第40-43页 |
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结合 | 第40-41页 |
2.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第41-43页 |
3. 坚持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 第43页 |
(四) 在建设方法上,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传媒进行理论教育的新方法 | 第43-45页 |
(五) 在建设教材上,要组织编写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教材 | 第45-46页 |
(六) 在建设机制上 | 第46-50页 |
1. 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制度体系 | 第46页 |
2. 健全理论学习制度 | 第46-48页 |
3. 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氛围 | 第48页 |
4. 健全人才成长、培养机制建设 | 第48-49页 |
5. 建立读者反馈、图书需求等沟通、调研机制建设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