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磨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预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符号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磨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表面完整性概述 | 第11-14页 |
·疲劳性能与表面完整性 | 第14-17页 |
·磨削加工表面完整性 | 第17-19页 |
·滚动接触疲劳寿命预测理论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主要工作 | 第24-25页 |
·论文结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基于表面完整性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预测建模 | 第26-36页 |
·考虑加工预应力的纯滚动线接触应力分析 | 第26-28页 |
·考虑零件表面完整性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模型 | 第28-32页 |
·基于局部N-S法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 | 第28-29页 |
·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预测 | 第29-31页 |
·滚动接触疲劳全寿命预测模型 | 第31-32页 |
·基于L-P寿命理论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模型 | 第32-35页 |
·基本的L-P寿命模型 | 第32-34页 |
·修正的L-P模型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磨削加工表面完整性测试与分析 | 第36-64页 |
·磨削试样制备与提取 | 第36-39页 |
·试样参数 | 第36页 |
·试样实际工艺流程 | 第36-39页 |
·试样取样 | 第39页 |
·表面完整性测试方案 | 第39-41页 |
·表面层残余应力测试结果与离散度分析 | 第41-59页 |
·各工序残余应力测试结果 | 第41-45页 |
·残余应力离散度统计分析 | 第45-50页 |
·热处理零件残余应力分析 | 第50-51页 |
·粗磨零件残余应力分析 | 第51-52页 |
·精磨零件残余应力分析 | 第52-53页 |
·超精零件残余应力分析 | 第53-55页 |
·工序累积下的残余应力分析 | 第55-59页 |
·表面层显微硬度测试结果与离散度分析 | 第59-60页 |
·表面变质层测试与分析 | 第60-62页 |
·表面粗糙度测试与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磨削零件滚动接触寿命预测与验证 | 第64-79页 |
·轴承内圈服役载荷计算 | 第64-66页 |
·疲劳寿命预测计算流程 | 第66-71页 |
·无残余应力时的接触应力场 | 第66-68页 |
·有残余应力时的接触应力场 | 第68-70页 |
·接触区域裂纹萌生位置预测 | 第70-71页 |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 | 第71页 |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预测 | 第71页 |
·全寿命预测 | 第71页 |
·残余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 第71-73页 |
·显微硬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 第73-74页 |
·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 第74-75页 |
·轴承内圈寿命预测及试验验证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0页 |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录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