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9-17页 |
一、债的相对性原则及其突破 | 第9-10页 |
二、债权的不可侵犯性 | 第10-12页 |
三、债权的物权化趋势 | 第12-13页 |
四、现代侵权法救济权利的需要 | 第13-14页 |
五、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的社会基础 | 第14-17页 |
(一) 债权地位的上升 | 第14-15页 |
(二)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发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的利益价值考量 | 第17-21页 |
一、否认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的主要理由及其辩驳 | 第17-19页 |
二、债权人和第三人两方利益的权衡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在境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 | 第21-27页 |
一、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在英美法系的发展和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二、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在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地区)的发展和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一) 在德国的发展和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二) 在法国的发展和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三) 在日本的发展和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四) 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和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第四章 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27-36页 |
一、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理论分析 | 第27-28页 |
二、前提条件—须存在合法的债权 | 第28页 |
三、主体要件—须为债的关系之外的第三人 | 第28-30页 |
四、主观要件—须具有侵害债权的故意 | 第30-31页 |
五、行为要件—须第三人的行为具有不法性 | 第31-34页 |
(一) 行为不法性的认定标准 | 第31-32页 |
(二) 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类型 | 第32-33页 |
(三) 不具有不法性的行为 | 第33-34页 |
六、损害后果—须债权人的债权受到损害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的现状分析 | 第36-41页 |
一、我国目前的学界认识和司法实践 | 第36-37页 |
二、《侵权责任法》是否包括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 | 第37-41页 |
(一) 《侵权责任法》第2 条规定的“民事权益”是否包括债权 | 第37-39页 |
(二) 如何认定是否构成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