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大气性质及大气结构论文--大气结构论文--臭氧层论文

南极臭氧和大气垂直结构探测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3页
第二章 观测资料介绍第13-17页
   ·观测站点第13页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第13-17页
     ·臭氧探空资料第13-15页
     ·臭氧总量资料(地基观测)第15页
     ·卫星观测资料第15-17页
第三章 不同来源臭氧资料的比较第17-25页
   ·引言第17页
   ·卫星与地基观测资料的比较第17-20页
   ·探空资料与地基观测的比较第20-21页
   ·探空资料与卫星资料(MLS)的比较第21-24页
   ·小结第24-25页
第四章 近30 年南极臭氧洞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第25-34页
   ·引言第25-26页
   ·资料和方法第26页
   ·南极臭氧洞面积(OHS)的变化趋势第26-27页
   ·南极臭氧变化与EESC 和温度的关系第27-30页
   ·2008 年中山站臭氧洞期间臭氧变化第30-31页
   ·小结第31-34页
第五章 南极中山站温度和臭氧的垂直分布特征第34-46页
   ·前言第34页
   ·对流层顶第34-39页
     ·热对流层顶(LRT)第35-37页
     ·臭氧对流层顶(OT)第37-38页
     ·对流层顶季节变化第38-39页
   ·臭氧垂直结构第39-40页
   ·温度垂直结构第40-43页
   ·臭氧和温度的变化第43-44页
   ·小结第44-46页
第六章 南极中山站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特征第46-54页
   ·前言第46页
   ·边界层类型第46-50页
   ·边界层高度第50-51页
   ·大气边界层内的臭氧,温度,相对湿度第51-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七章 中山站附近冰盖近地面层湍流参数的观测研究第54-66页
   ·前言第54页
   ·资料和计算方法第54-59页
     ·资料介绍第54-55页
     ·资料验证及预处理第55-57页
     ·计算方法第57-59页
   ·近地面层湍流特征第59-64页
     ·湍流强度第59-61页
     ·稳定度和摩擦速度第61-62页
     ·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第62-63页
     ·拖曳系数第63-64页
   ·结果与讨论第64-66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致谢第73-74页
个人简介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淮梅雨的准双周振荡
下一篇:多种遥感平台(雷达、卫星)资料和雨量计资料综合定量降水估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