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梅雨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梅雨及其相应环流特征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梅雨降水的非均匀性 | 第10页 |
·低频振荡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梅雨的低频振荡 | 第11页 |
·梅雨降水低频振荡的客观存在性 | 第11页 |
·低频尺度下,东亚环流对梅雨的影响 | 第11页 |
·梅雨和低频振荡的数值模拟 | 第11-12页 |
·海温异常对降水及低频振荡的影响 | 第12-13页 |
·问题、思路以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研究资料 | 第15-17页 |
·方法介绍 | 第17-19页 |
·Morlet小波分析 | 第17页 |
·Lanczos滤波器 | 第17-18页 |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 | 第18页 |
·EOF方法 | 第18-19页 |
·水汽通量 | 第19页 |
·模式介绍 | 第19-24页 |
第三章 江淮梅雨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 第24-41页 |
·中国夏季降水的低频振荡周期 | 第24-27页 |
·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27-29页 |
·东亚及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10-25天位相合成分析 | 第29-36页 |
·850hPa流场以及OLR的位相变化 | 第30-31页 |
·500hPa位势高度场的位相变化 | 第31-34页 |
·大气环流的纬度-垂直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异常年大气背景特征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RegCM3对梅雨降水准双周振荡的模拟能力检验和准双周信号来源的敏感性实验 | 第41-61页 |
·RegCM对梅雨降水准双周振荡模拟能力的检验 | 第41-47页 |
·模拟区域,时间以及参数化方案选取 | 第41-42页 |
·初夏大气环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初夏降水模拟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梅雨降水准双周振荡信号来源的敏感性实验 | 第47-60页 |
·RegCM3中侧边界条件的指数张弛方案 | 第48页 |
·敏感性实验的设计 | 第48-50页 |
·边界条件的准双周振荡信号对江淮降水的影响 | 第50-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异常年前期海温场的特征 | 第61-67页 |
·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强度和前期海温场的相关关系 | 第61-64页 |
·前期海温异常对梅雨准双周振荡强度影响的敏感性实验 | 第64-66页 |
·敏感性实验设计 | 第64-65页 |
·前期春季黑潮延伸区海温异常对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强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江淮梅雨经向非均匀分布与准双周振荡的关系 | 第67-77页 |
·江淮梅雨期降水非均匀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降水非均匀分布异常年梅雨的周期特征 | 第69-70页 |
·梅雨降水非均匀分布异常年水汽传播特征 | 第70-72页 |
·梅雨降水非均匀分布异常年环流背景特征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7-80页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77-79页 |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