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现象研究--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个案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导论第9-17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研究背景第10-12页
  1. 宏观背景第10-11页
  2. 微观背景第11-12页
 三、研究意义第12页
  1. 理论意义第12页
  2. 实践意义第12页
 四、文献综述第12-17页
  1. 国内学者有关农村宗教复兴的研究第12-14页
  2. 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佛教问题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3. 文献评论第15-17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17-21页
 一、基本概念第17-18页
  1. 佛教复兴第17页
  2. 社会转型第17页
  3. 农村社区第17-18页
 二、研究方法第18-19页
  1. 问卷调查法第19页
  2. 深入访谈法第19页
  3. 参与观察法第19页
 三、重点和难点第19-20页
 四、调查地点的选择第20-21页
第三章 佛教复兴的现状及特点第21-39页
 一、调查社区的背景资料第21-23页
  1. 南湖镇的历史由来第21页
  2. 社区概况第21-22页
  3. 南湖镇佛教发展的历史沿革第22-23页
 二、信众的日常宗教生活形式第23-33页
  1. 佛教活动场所的兴建第23-25页
  2. 信众的宗教奉献与宗教参与第25-28页
  3. 信众的日常修行仪式及禁忌第28-31页
  4. 僧俗同庆的佛教节日第31-33页
 三、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的特点第33-39页
  1. 信教群体以男性居多第33-34页
  2. 信众群体以中老年为主第34页
  3. 文化程度呈现多样性第34-35页
  4. 神佛共居,和平共处第35页
  5. 皈依佛门是信众宣泄不满的重要途径第35-36页
  6. 信仰动机功利化、信仰行为随意简便化第36-37页
  7. 功德捐助背后的名利之争第37页
  8. 信众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第37-39页
第四章 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的动因第39-54页
 一、多样化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佛教复兴的思想根源第39-40页
 二、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失范是农村佛教复兴的催化剂第40-44页
  1. 经济领域的失范第41页
  2. 政治领域的失范第41-43页
  3. 文化领域的失范第43-44页
 三、农民的现实困境是佛教复兴的内驱力第44-47页
  1. 生存安全方面第44-45页
  2. 情感方面的困境第45-46页
  3. 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困境第46-47页
 四、佛教与草根文化的契合是其复兴的关键因素第47-51页
  1. 佛教对孝道伦理的高扬赢得了农民的心理认同第48-49页
  2.巧遇的“宗教灵验”是佛教复兴的神圣感召力第49-50页
  3. 佛教倡导的“平等”意识赢取了农民的心理认同第50页
  4. 西方极乐世界的缔造契合了人们渴望解脱的心理诉求第50-51页
 五、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求是佛教复兴的不竭动力第51-52页
 六、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佛教复兴提供了政治保障第52-54页
第五章 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的功能第54-66页
 一、宗教社会学的功能理论第54-55页
 二、农村社区佛教的正功能第55-61页
  1. 信众的日常宗教生活有助于身心健康第55-56页
  2. 佛教教义中的道德教化功能有助于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第56-57页
  3. 佛教的“果报论”有助于提高信众的自我认同感第57-58页
  4. 佛教的“克己观念”有利于抑制贪心、拯救人心第58-59页
  5. 佛教的信众牵引功能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第59-61页
 三、农村社区佛教的负功能第61-66页
  1. 弱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及权威性第61-62页
  2. 佛教活动及仪式消耗了有限资金,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第62-64页
  3. 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迷信有所抬头第64-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66-72页
 一、结论第66-68页
  (一) 甘肃农村佛教复兴所呈现出的独特性第66-67页
   1. 从信众群体上看,出现新“五多”第66页
   2. 宗教活动相对有序第66页
   3. 信众对待宗教相对理性第66-67页
  (二) 农村佛教复兴的动因比较复杂第67-68页
  (三) 佛教在农村社区的功能具有双重性第68页
 二、讨论:如何促进农村社区佛教健康有序发展第68-71页
 三、本研究的不足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附:甘肃农村社区佛教复兴调查问卷第78-81页
后记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甲醛对运动大鼠的氧化损伤及服用刺五加后的作用实验研究
下一篇:论苯教和藏传佛教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