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犯罪本质特征 | 第11-16页 |
(一) 犯罪的本质与本质特征 | 第11-12页 |
(二) 我国刑法犯罪的本质特征 | 第12-13页 |
(三) 社会危害性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 社会危害性阶级观念的淡化 | 第14-15页 |
2. 社会危害性的主客观结合性 | 第15页 |
3. 社会危害性的理论核心性 | 第15-16页 |
二、对“社会危害性”质疑之阐述 | 第16-19页 |
(一) 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天然冲突 | 第17-18页 |
(二) 前苏联的法律虚无主义教训 | 第18页 |
(三) 社会危害性概念具有“非规范性”、“内容不确定性” | 第18-19页 |
三、笔者对“社会危害性”质疑论者的质疑 | 第19-33页 |
(一) 应受刑罚处罚性说 | 第20-22页 |
(二) “刑事违法性”本质特征说 | 第22-27页 |
1. 坚持刑事违法性是坚持一元的法律评价 | 第22页 |
2. 作为刑法学研究对象的犯罪只能是法律的概念 | 第22-23页 |
3. 与刑事立法的实际内容相符合 | 第23-27页 |
(三) “法益侵害”说 | 第27-33页 |
1. “法益”的价值化倾向 | 第27-30页 |
2. 法益内容的不确定 | 第30-33页 |
四、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本质特征的合理性 | 第33-41页 |
(一) 社会危害性的规范性之所在 | 第33-34页 |
(二) 社会危害性评判的客观标准 | 第34-38页 |
1. 立法阶段的对社会危害性认定 | 第34-36页 |
2.司法阶段社会危害性的认定 | 第36-38页 |
(三) 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 | 第38-41页 |
1.罪刑法定原则不反对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 | 第38-39页 |
2.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理论的一致 | 第39-41页 |
五、结语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