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的源起与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情况 | 第19-20页 |
四、论文结构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20-23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 | 第24-113页 |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24-51页 |
一、晚清政府时期 | 第24-28页 |
二、北洋政府时期 | 第28-40页 |
三、国民政府时期 | 第40-51页 |
第二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51-85页 |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 第52-60页 |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 | 第60-68页 |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与行市 | 第68-85页 |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监管 | 第85-103页 |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 第86-91页 |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 第91-99页 |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业自律 | 第99-103页 |
第四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 第103-113页 |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 | 第103-112页 |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 第112-113页 |
第二章 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期货市场的断层 | 第113-130页 |
第一节 期货市场断层局面的形成 | 第113-117页 |
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 第113-115页 |
二、对北京、天津交易所的改造 | 第115-117页 |
三、改造的性质及其历史影响 | 第117页 |
第二节 期货市场断层的经济制度原因 | 第117-123页 |
一、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 第118-120页 |
二、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 第120-123页 |
第三节 七十年代对境外期货市场的有限利用 | 第123-130页 |
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 | 第123-124页 |
二、境外期货交易的实践性突破 | 第124-125页 |
三、国家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及期货理论的思考 | 第125-130页 |
第三章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重建 | 第130-163页 |
第一节 期货市场重建的制度供给 | 第130-144页 |
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 | 第130-138页 |
二、市场主体的微观基础 | 第138-144页 |
第二节 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论争与突破 | 第144-150页 |
一、期货市场姓"资"姓"社"之争 | 第145-146页 |
二、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时机与利弊之争 | 第146-148页 |
三、对于对期货市场投机问题的论争 | 第148-149页 |
四、理论上的总结和突破 | 第149-150页 |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重建与初创 | 第150-163页 |
一、期货市场重建前的国际环境 | 第150-152页 |
二、期货市场重建的缘起及决策 | 第152-154页 |
三、期货市场重建的历史进程 | 第154-161页 |
四、期货市场重建的意义和影响 | 第161-163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 第163-230页 |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163-179页 |
一、期货试点及无序发展阶段(1992年-1994年) | 第163-169页 |
二、清理整顿阶段(1994年-2000年) | 第169-174页 |
三、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 第174-179页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179-199页 |
一、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 第179-185页 |
二、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规则 | 第185-188页 |
三、期货市场的交易及行情 | 第188-199页 |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 | 第199-221页 |
一、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 第200-204页 |
二、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 第204-219页 |
三、期货市场的自律监管 | 第219-221页 |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 第221-230页 |
一、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 | 第221-226页 |
二、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 第226-230页 |
第五章 中外期货市场的比较及若干问题研究 | 第230-268页 |
第一节 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 | 第230-253页 |
一、中外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比较 | 第230-234页 |
二、中外期货市场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比较 | 第234-235页 |
三、中外期货市场创新能力的比较 | 第235-241页 |
四、中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 | 第241-251页 |
五、期货市场本国经济贡献率及国际期货市场影响力比较 | 第251-253页 |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特征 | 第253-257页 |
一、期货市场的虚拟性日趋明显 | 第253-254页 |
二、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 第254-256页 |
三、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权日益重要 | 第256-257页 |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历史条件 | 第257-259页 |
一、自由活跃的市场经济 | 第257页 |
二、持续不断的市场创新 | 第257-258页 |
三、有效而又适当的市场监管 | 第258-259页 |
第四节 制度创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259-268页 |
一、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设 | 第260-262页 |
二、期货市场的培育制度建设 | 第262-265页 |
三、期货市场的开放制度建设 | 第265-268页 |
结论 | 第268-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271-280页 |
表图索引 | 第280-2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81-282页 |
后记 | 第282-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