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 昆虫肠道微生物 | 第10-17页 |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11-12页 |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 第12-16页 |
·昆虫重要营养成分的提供者 | 第13-14页 |
·微生物的解毒作用 | 第14-15页 |
·参与昆虫的生殖调控 | 第15页 |
·昆虫肠道微生物与Bt相互关系 | 第15-16页 |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应用 | 第16-17页 |
2. 害虫的共生防治 | 第17-19页 |
·共生防治symbiont control的概念 | 第17-18页 |
·共生防治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3. 水稻飞虱 | 第19-23页 |
·水稻飞虱发生与危害概况 | 第19-20页 |
·水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 第20-22页 |
·化学防治 | 第20-21页 |
·生物防治 | 第21-22页 |
·农业防治 | 第22页 |
·稻飞虱共生菌或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4.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1. 供试昆虫 | 第26页 |
2. 飞虱肠道解剖 | 第26页 |
3. 肠道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26-27页 |
·平板的制备 | 第26-27页 |
·匀浆与涂板 | 第27页 |
4. 16S rRNA文库构建 | 第27-29页 |
·肠道细菌DNA提取 | 第27-28页 |
·16S rRNA基因片段的分析 | 第28-29页 |
5. 基因克隆 | 第29-30页 |
·连接 | 第29页 |
·转化与涂板 | 第29页 |
·PCR检测阳性克隆 | 第29-30页 |
6. RFLP分析 | 第30-31页 |
7. 非培养细菌的感染率的PCR分析 | 第31-32页 |
·检测引物设计 | 第31页 |
·制备样品 | 第31页 |
·PCR扩增与电泳 | 第31-32页 |
8. 细菌分离物的生化指标分析 | 第32-34页 |
·革兰氏反应 | 第32页 |
·过氧化氢酶反应 | 第32页 |
·V-P试验(测定细菌发酵葡萄糖的变化) | 第32-33页 |
·淀粉水解 | 第33页 |
·硝酸还原特性 | 第33-34页 |
·吲哚产生特性 | 第34页 |
·明胶液化特性、H_2S产生特性 | 第34页 |
9. BLAST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34-35页 |
10. 杀虫剂降解菌的驯化 | 第35-36页 |
·培养基制备 | 第35页 |
·细菌驯化培养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58页 |
1. 飞虱肠道非培养菌的种类 | 第36-51页 |
·非培养菌的16S rRNA鉴定 | 第36-42页 |
·非培养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2-48页 |
·非培养菌在飞虱种群中的发生率 | 第48-51页 |
2. 飞虱可培养菌的种类与鉴定 | 第51-55页 |
3. 杀虫剂降解菌的驯化及分析 | 第55-5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8-64页 |
1. 飞虱肠道细菌的多样性 | 第58-60页 |
2. 飞虱肠道优势共生菌的功能 | 第60-61页 |
3. 杀虫剂降解菌 | 第61-62页 |
4. 对稻飞虱进行共生防治的可行性分析 | 第62-64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