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言 | 第8-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一、国外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概述 | 第9-12页 |
二、国外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国内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 第18-22页 |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 | 第19-20页 |
一、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 第19页 |
二、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 | 第19-20页 |
三、资源利用过度 | 第20页 |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实现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 第20-22页 |
一、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生态的恢复 | 第21页 |
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 第22-23页 |
一、政府环保政策支持 | 第22页 |
二、循环经济立法 | 第22-23页 |
三、环保中介组织 | 第23页 |
四、社会环保意识 | 第23页 |
第二节 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 第23-26页 |
一、制定循环型社会战略目标和推进计划 | 第24-25页 |
二、建立和完善循环型社会建设法律体系 | 第25页 |
三、提出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原则和建立相应的机制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美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 第26-28页 |
一、美国循环经济发展背景 | 第26页 |
二、美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 第26-28页 |
第四节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给我们的启示 | 第28-31页 |
一、循环经济立法 | 第29页 |
二、对循环经济的推广宣传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和现状 | 第31-36页 |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 | 第31-33页 |
一、自然资源条件 | 第31-32页 |
二、法律法规条件 | 第32页 |
三、市场需求条件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 第33-36页 |
一、制定出台了一批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律制度 | 第33页 |
二、积极开展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问题 | 第36-37页 |
一、地方政府的观念 | 第36页 |
二、企业的观念 | 第36页 |
三、公众的观念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管理问题 | 第37-38页 |
一、政府组织管理上的问题 | 第37页 |
二、企业的组织管理问题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推行循环经济存在的制度问题 | 第38-40页 |
一、法律制度障碍 | 第38页 |
二、产权制度障碍 | 第38-39页 |
三、税收制度上的障碍 | 第39-40页 |
第五章 云南绿春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证分析 | 第40-46页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第40-42页 |
一、区位特征 | 第40页 |
二、资源禀赋 | 第40-41页 |
三、县域产业布局及其特征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第42-43页 |
一、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 | 第42页 |
二、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 | 第42页 |
三、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 第42-43页 |
第三节 绿春县生态环境建设与循环经济互动式发展探索 | 第43-46页 |
一、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 第43页 |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 第43-44页 |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 第44-46页 |
第六章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探索 | 第46-56页 |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 第46-48页 |
一、循环型畜牧业建设 | 第46页 |
二、循环型工业建设 | 第46-48页 |
三、循环型社区建设 | 第48页 |
四、循环型家园建设 | 第48页 |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探索 | 第48-56页 |
一、立法先行,依法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48-50页 |
二、健全社会中介组织 | 第50-51页 |
三、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51-53页 |
四、促进技术创新 | 第53-54页 |
五、鼓励公众参与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