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经营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 ·近自然林业经营的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 ·阔叶红松林恢复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阔叶红松林分布概述 | 第11页 |
| ·阔叶红松林研究历史 | 第11-12页 |
| ·"栽针保阔"思想的形成 | 第12页 |
|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调查方法 | 第15-16页 |
| ·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3 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树种组成结构 | 第17-21页 |
| ·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树种组成结构 | 第17页 |
| ·张广才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树种组成结构 | 第17-18页 |
| ·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树种组成结构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 4 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径级分布 | 第21-26页 |
| ·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径级分布 | 第21-22页 |
| ·张广才岭"栽针保阔"红松林径级分布 | 第22-23页 |
| ·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径级分布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5 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蓄积生产力 | 第26-30页 |
| ·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蓄积生产力 | 第26-27页 |
| ·张广才岭"栽针保阔"红松林蓄积生产力 | 第27页 |
| ·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蓄积生产力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6 透光抚育强度对群落建群种红松生长的影响 | 第30-33页 |
| ·透光抚育强度对长白山样地红松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 ·透光抚育强度对张广才岭样地红松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 ·透光抚育强度对小兴安岭样地红松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7 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植物多样性 | 第33-38页 |
| ·透光强度对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 ·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丰富度 | 第33页 |
| ·张广才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丰富度 | 第33-34页 |
| ·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丰富度 | 第34页 |
| ·透光强度对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多样性 | 第34页 |
| ·张广才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多样性 | 第34-35页 |
| ·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多样性 | 第35页 |
| ·透光强度对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均匀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均匀度 | 第35-36页 |
| ·张广才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均匀度 | 第36页 |
| ·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物种均匀度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