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应用--以海阳镇改造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5页 |
·环境心理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城中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1章 环境心理学理论应用 | 第16-24页 |
·环境心理学的特征 | 第16页 |
·生态知觉 | 第16-17页 |
·生态知觉的定义 | 第16页 |
·生态知觉与人的情感 | 第16-17页 |
·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 第17页 |
·格式塔心理学 | 第17-19页 |
·格式塔心理学的定义 | 第17-18页 |
·格式塔心理学与环境设计 | 第18-19页 |
·认知地图 | 第19页 |
·定义 | 第19页 |
·认知地图与环境设计 | 第19页 |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 第19-21页 |
·个人空间 | 第19-20页 |
·人际距离 | 第20-21页 |
·私密性 | 第21-22页 |
·私密性的定义 | 第21页 |
·私密性的功能 | 第21页 |
·私密性与环境设计 | 第21-22页 |
·领域性 | 第22-23页 |
·领域的定义 | 第22页 |
·领域的类型 | 第22页 |
·领域的功能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城中村”的形成和发展 | 第24-32页 |
·“城中村”的形成 | 第24-25页 |
·“城中村”存在的意义 | 第25-26页 |
·“城中村”存在的文化意义 | 第25-26页 |
·“城中村”存在的历史意义 | 第26页 |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城中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 第26-27页 |
·“城中村”存在的社会问题 | 第27页 |
·“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 第27-28页 |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建设的需要 | 第27-28页 |
·“城中村”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第28页 |
·“城中村”改造的措施 | 第28-30页 |
·统一规划建造住房 | 第28-29页 |
·安置居民就业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海阳镇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32-41页 |
·海阳镇概况 | 第32页 |
·地理位置 | 第32页 |
·人口与用地分析 | 第32页 |
·现状分析 | 第32页 |
·海阳镇居民及行为特征 | 第32-34页 |
·海阳镇居民 | 第32-33页 |
·行为 | 第33页 |
·海阳镇居民行为特征 | 第33-34页 |
·人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 | 第34-38页 |
·社会交往需求 | 第34-35页 |
·文化历史地域需求 | 第35-37页 |
·审美需求 | 第37-38页 |
·本地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 第38-39页 |
·归属感 | 第38-39页 |
·舒适感 | 第39页 |
·公共性 | 第39页 |
·安全感 | 第39页 |
·外地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 第39-40页 |
·方向感 | 第40页 |
·亲切感 | 第40页 |
·易识别性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海阳镇环境设计改造分析 | 第41-54页 |
·改造理念 | 第41-48页 |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 第41-45页 |
·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45-47页 |
·体现再生设计思想 | 第47-48页 |
·改造方案 | 第48-52页 |
·利用废弃物 | 第48-49页 |
·采用本地物种 | 第49-50页 |
·增加景观节点 | 第50-51页 |
·完善环境设施 | 第51-52页 |
·改造结果 | 第52-53页 |
·创造良好的城市意象 | 第52页 |
·增强人文环境的意义 | 第52页 |
·缓解居民环境压力 | 第52-53页 |
·优化空间的私密性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