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10页 |
·QTL 定位原理 | 第10页 |
·QTL 定位方法 | 第10-12页 |
·单标记法 | 第11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11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1-12页 |
·混合线性模型方法 | 第12页 |
·多区间作图法 | 第12页 |
·QTL 定位群体 | 第12-13页 |
·QTL 的精细定位 | 第13-15页 |
·利用次级作图群体进行QTL 精细定位 | 第13-14页 |
·利用连锁不平衡和关联分析法进行QTL 精细定位 | 第14页 |
·作物QTL 精细定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QTL 克隆 | 第15-17页 |
·QTL 定位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优良种质资源的发掘 | 第17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7-18页 |
·杂种优势的研究 | 第18页 |
·玉米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QTL 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玉米产量性状的QTL 定位 | 第18-19页 |
·玉米植株和生育期性状QTL 定位 | 第19-20页 |
·玉米穗粒腐病抗性QTL 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玉米穗部性状的QTL 分析 | 第23-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田间试验 | 第23页 |
·穗部性状调查 | 第23-24页 |
·表型数据分析及QTL 定位 | 第24页 |
·结果分析 | 第24-34页 |
·穗部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 第24-25页 |
·亲本和RIL 穗部性状的表现 | 第25-26页 |
·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穗部性状QTL 定位及其效应分析 | 第27-33页 |
·穗部性状上位性QTL 及效应分析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与以往穗部 QTL 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34页 |
·穗部性状QTL 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玉米植株和生育期性状的QTL 分析 | 第36-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田间试验 | 第36页 |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6-37页 |
·表型数据分析及QTL 定位 | 第37页 |
·结果分析 | 第37-46页 |
·植株和生育期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 第37页 |
·RIL 群体植株和生育期性状的表现 | 第37-38页 |
·植株和生育期性状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植株和生育期性状QTL 定位 | 第39-46页 |
·植株和生育期性状上位性QTL 及效应分析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9页 |
·植株性状和生育期性状的相关研究 | 第46-47页 |
·与以往植株和生育期性状QTL 定位结果比较 | 第47-48页 |
·植株和生育期性状的遗传基础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玉米穗粒腐病抗性 QTL 的验证 | 第49-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接种体系及方法 | 第50页 |
·抗病性鉴定的方法 | 第50页 |
·其它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50页 |
·室内分子检测 | 第50-53页 |
·标记选择 | 第50-51页 |
·DNA 提取和检测 | 第51页 |
·PCR 扩增 | 第51-52页 |
·电泳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利用近等基因系群体(BT-1×N6)验证籽粒抗性QTL | 第53-54页 |
·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 第53-54页 |
·抗性QTL 的验证 | 第54页 |
·利用BC_2F_2 群体(BT-1×西502)验证籽粒和穗轴抗性QTL | 第54-57页 |
·近等基因系选育 | 第54-55页 |
·籽粒抗病性分析 | 第55-56页 |
·穗轴抗病性分析 | 第56-57页 |
·利用近等基因系群体(BT-1×熊掌)验证穗轴抗性QTL | 第57页 |
·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 第57页 |
·抗性QTL 的验证 | 第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玉米穗粒腐病抗性QTL 比较 | 第57-58页 |
·不同分离群体定位到的抗性QTL 比较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英文摘要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