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法论文

刑罚权的动态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前言第16-19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6-17页
 二、研究现状第17-18页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一章 刑罚权的起源及其历史脉动第19-42页
 第一节 刑罚权的起源第19-21页
  一、神授论第19-20页
  二、契约论第20-21页
 第二节 我国古代的刑罚权思想第21-26页
  一、慎刑思想第22-23页
  二、"德主刑辅"思想第23-24页
  三、重刑主义思想第24-25页
  四、民本思想第25-26页
 第三节 我国近现代的刑罚权思想第26-31页
  一、我国近代的刑罚权思想第26-28页
  二、我国现代的刑罚权思想第28-31页
 第四节 国外近现代刑罚权限制理念及其文化基础第31-42页
  一、国外近现代刑罚权限制理念的主要体现第31-33页
  二、国外近现代刑罚权限制理念的文化基础分析第33-42页
第二章 刑罚权的近代发展与刑事法治的生成第42-63页
 第一节 社会团结与刑罚权的变迁第42-51页
  一、社会团结的兴起与集体意识的导向第42-45页
  二、刑罚的量变与质变第45-48页
  三、对涂尔干刑罚权理论的传承与超越第48-51页
 第二节 权力技术的变化和话语转换第51-59页
  一、"规训"与话语的转换第51-53页
  二、刑罚人道主义的批判分析第53-56页
  三、刑罚的权力之谜第56-59页
 第三节 刑事法治进程中的刑罚权规制第59-63页
  一、涂尔干和福柯的刑罚理论对刑事法治的意义第59-61页
  二、刑事法治发展和刑罚权适用的有限性第61-63页
第三章 刑罚权的现代演进与刑罚制度的理性回归第63-76页
 第一节 新社会防卫论第63-65页
  一、新社会防卫论的萌芽和形成第63-64页
  二、新社会防卫论的内涵分析第64-65页
  三、新社会防卫论的影响第65页
 第二节 恢复性司法第65-72页
  一、恢复性司法的特点第66-68页
  二、恢复性司法对犯罪本质和刑罚目的的再认识第68-69页
  三、恢复性司法对传统刑法理念及刑罚权的修正第69-72页
 第三节 刑事和解第72-76页
  一、刑事和解的模式第72-73页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蕴涵第73-74页
  三、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的区别第74-76页
第四章 当代刑罚权的理性遏制与部分让渡第76-99页
 第一节 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互动第76-80页
  一、刑事法中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第77-78页
  二、社会权力的发展及其影响第78-79页
  三、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的作用第79-80页
 第二节 当代法治国家的刑罚权理念第80-87页
  一、刑法和刑罚权谦抑理念第80-81页
  二、人权防卫理念第81-83页
  三、刑事法律新秩序理念第83-84页
  四、刑罚权的社会制约理念第84-85页
  五、刑事法律的最低道德性理念第85-87页
 第三节 当代刑罚权理性遏制与部分让渡的实现路径第87-99页
  一、非犯罪化理论与实践第88-92页
  二、非刑罚化理论与实践第92-95页
  三、犯罪者处遇方式的变革第95-99页
第五章 当今中国刑罚权的动态及刑罚网络的完善第99-150页
 第一节 当今中国刑罚权的动态表征第99-112页
  一、刑罚轻缓化第99-102页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第102-107页
  三、社区矫正等非监禁刑的扩大适用第107-109页
  四、恢复性司法和刑事和解的推行第109-112页
 第二节 当今中国刑罚权动态的原因考察第112-120页
  一、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第112-113页
  二、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的转型第113-118页
  三、刑事法角色的转变第118-120页
 第三节 当今中国刑罚权动态中的问题透视第120-125页
  一、体系思维的阙失第120-121页
  二、传统文化的定势第121-123页
  三、泛刑化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第123-125页
 第四节 刑罚权的合理调整及刑罚网络的完善第125-150页
  一、刑法及刑罚权观念的转变第125-131页
  二、我国刑罚结构亟待调整第131-141页
  三、重视刑法解释对刑罚权的限制功能第141-150页
结语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9-16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规制视角的行业性行政垄断问题研究
下一篇:应收账款融资的法律问题研究--以促进债权流转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