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0页 |
1 植物组织培养 | 第18-21页 |
·组织培养再生途径 | 第18-19页 |
·胚状体途径 | 第18页 |
·器官发生途径 | 第18-19页 |
·影响组织培养的因素 | 第19-21页 |
·基因型 | 第19-20页 |
·外植体种类和年龄 | 第20页 |
·基本培养基 | 第20-21页 |
·激素 | 第21页 |
·其它影响因素 | 第21页 |
2 植物遗传转化 | 第21-29页 |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 | 第21-22页 |
·直接遗传转化 | 第22页 |
·间接遗传转化 | 第22页 |
·根癌农杆菌特性及介导的遗传转化机理 | 第22-25页 |
·报告基因和筛.选标记基因 | 第25-27页 |
·报告基因 | 第25-26页 |
·选择标记基因 | 第26-27页 |
·外源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7-28页 |
·外源基因的整合及遗传 | 第28-29页 |
·外源基因的整合特点 | 第28页 |
·外源基因的遗传特点 | 第28-29页 |
3 转基因牧草面临的问题 | 第29-30页 |
·组培再生困难及体细胞变异 | 第30页 |
·转化技术不完善 | 第30页 |
·外源基因的位置效应 | 第30页 |
4 相关目的基因研究概述 | 第30-32页 |
·玉米醇溶蛋白基因(zein) | 第30-31页 |
·菜豆蛋白基因(Phaseolin) | 第31-32页 |
·zeolin基因 | 第32页 |
5 含硫氨基酸基因工程 | 第32-34页 |
·硫在动物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牧草含硫氨基酸基因工程 | 第33-34页 |
6 菊苣研究概况 | 第34-36页 |
·菊苣组织培养研究 | 第35-36页 |
·菊苣遗传转化研究 | 第36页 |
7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36-38页 |
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页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第二章 菊苣高频再生体系研究 | 第40-63页 |
前言 | 第40-41页 |
1 材料 | 第41页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44页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41-42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 第42页 |
·不定芽生根培养 | 第42页 |
·再生植株驯化移栽 | 第42页 |
·菊苣再生试验设计 | 第42-43页 |
·培养基对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基因型对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 第43页 |
·植物激素对愈伤诱导和分化率的影响 | 第43页 |
·外植体对愈伤诱导和分化率的影响 | 第43页 |
·培养基和激素对生根的影响 | 第43页 |
·菊苣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3页 |
·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43-44页 |
·数据统计 | 第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8页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44-47页 |
·消毒剂对发芽率、污染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三种消毒剂对普那菊苣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7页 |
·愈伤诱导和分化 | 第47-54页 |
·培养基对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 第48-49页 |
·基因型对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 第49-51页 |
·激素对分化的影响 | 第51-53页 |
·外植体类型对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培养基和激素对生根影响 | 第54-55页 |
·炼苗和移栽 | 第55-56页 |
·再生植株的RAPD分析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培养基 | 第59页 |
·基因型 | 第59页 |
·外植体 | 第59-60页 |
·植物激素 | 第60-61页 |
·再生植株的稳定性分析 | 第61页 |
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63-83页 |
前言 | 第63页 |
1 材料 | 第63-64页 |
2 载体构建技术路线及流程 | 第64-68页 |
3 方法 | 第68-75页 |
·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68-72页 |
·质粒DNA提取 | 第68页 |
·PCR扩增 | 第68-69页 |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 第69-70页 |
·基因PCR片段的加A反应 | 第70-71页 |
·连接反应 | 第71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71-72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72页 |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2的鉴定 | 第72-73页 |
·质粒DNA提取 | 第72页 |
·PCR鉴定 | 第72-73页 |
·酶切鉴定 | 第73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3-74页 |
·质粒DNA提取 | 第73页 |
·质粒DNA酶切鉴定 | 第73-74页 |
·酶切片段的回收和纯化 | 第74页 |
·pCAMBIA1302载体与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74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阳性克隆鉴定 | 第74页 |
·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 | 第74-75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74-75页 |
·农杆菌的转化和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7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75-80页 |
·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5-77页 |
·植物表达载体pCM1302的鉴定 | 第77-78页 |
·pCM1302载体GFP PCR鉴定 | 第77页 |
·pCM1302载体酶切鉴定 | 第77-78页 |
·植物表达载体pCBzeolin和pCBzein的构建 | 第78-80页 |
·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 | 第80页 |
5 讨论 | 第80-82页 |
·DNA连接策略 | 第80页 |
·筛选标记 | 第80-81页 |
·报告基因 | 第81页 |
·启动子 | 第81-82页 |
6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菊苣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研究 | 第83-106页 |
前言 | 第83-84页 |
1 材料 | 第84-85页 |
2 方法 | 第85-90页 |
·外(?)体准备 | 第85页 |
·抗生素对农杆菌的抑菌试验 | 第85-86页 |
·不同抗生素对菊苣叶片再生和生根的影响 | 第86页 |
·潮霉素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86页 |
·潮霉素对菊苣种子发芽和生根的影响 | 第86页 |
·头孢霉素对菊苣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86页 |
·头孢霉素对菊苣生根的影响 | 第86页 |
·农杆菌LBA4404生长速度测定 | 第86-87页 |
·叶盘法遗传转化及筛选 | 第87-88页 |
·根癌农杆菌的活化及工程菌液的制备 | 第87页 |
·农杆菌介导的菊苣遗传转化 | 第87-88页 |
·影响农杆菌转化菊苣因素的优化 | 第88-90页 |
·3因素正交设计前期优化试验 | 第88-89页 |
·3因素正交设计后期优化试验 | 第89-90页 |
·农杆菌介导菊苣遗传转化的优化及验证 | 第9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0-99页 |
·两种抗生素对农杆菌的抑菌效果 | 第90页 |
·不同抗生素对菊苣叶片外植体再生和生根的影响 | 第90-94页 |
·Hyg对菊苣叶片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 第90-91页 |
·Hyg对菊苣种子萌发和生根的影响 | 第91-92页 |
·Cef对菊苣再生影响 | 第92-93页 |
·Cef对菊苣种子生根的影响 | 第93-94页 |
·农杆菌LBA4404生长速度测定 | 第94-95页 |
·影响农杆菌转化菊苣因素的优化 | 第95-99页 |
·预培养、菌液浓度和共培养对菊苣转化的影响 | 第95-97页 |
·浸染时间、共培养时AS浓度和pH对菊苣转化影响 | 第97页 |
·农杆菌转化菊苣优化试验验证和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97-99页 |
4 讨论 | 第99-105页 |
·抗生素选择 | 第99-101页 |
·影响转化的因素 | 第101-105页 |
·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 | 第102页 |
·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共培养 | 第103-105页 |
5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及表达定位研究 | 第106-129页 |
前言 | 第106-107页 |
1 植物材料 | 第107页 |
2 方法 | 第107-117页 |
·植物DNA的提取 | 第107-109页 |
·基因组DNA小量提取 | 第107-108页 |
·取植物DNA的大量提取 | 第108页 |
·DNA的纯化 | 第108页 |
·DNA质量检测 | 第108-109页 |
·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 第109-110页 |
·PCR扩增引物 | 第109页 |
·PCR扩增体系 | 第109-110页 |
·PCR反应条件 | 第110页 |
·Southern印迹杂交 | 第110-114页 |
·试剂配制 | 第111页 |
·探针标记(随机引物法) | 第111-112页 |
·探针效率检测 | 第112页 |
·Southern印迹杂交 | 第112-114页 |
·PCR-Southern | 第114页 |
·斑点杂交(Dot blot) | 第114页 |
·RT-PCR检测 | 第114-117页 |
·RNA提取 | 第115页 |
·RNA的纯化 | 第115-116页 |
·mRNA的反转录 | 第116-117页 |
·PCR扩增 | 第117页 |
·转基因菊苣叶片潮霉素抗性试验 | 第117页 |
·荧光蛋白(GFP)表达定位研究 | 第117页 |
·根尖压片 | 第117页 |
·表皮细胞压片 | 第117页 |
·共聚焦显微镜荧光镜检 | 第1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5页 |
·植物DNA的提取 | 第117-118页 |
·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 第118-120页 |
·southern杂交检测 | 第120-123页 |
·探针标记效率 | 第120-121页 |
·Southern杂交 | 第121-122页 |
·抗性植株的PCR-Southern印迹杂交 | 第122-123页 |
·抗性植株的Dot blot检测 | 第123页 |
·抗性植株RT-PCR分析 | 第123-124页 |
·转基因菊苣立体叶片Hyg抗性试验 | 第124-125页 |
·转基因菊苣细胞定位表达研究 | 第125页 |
4 讨论 | 第125-128页 |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 第125-126页 |
·PCR扩增 | 第126页 |
·Southern印迹杂交 | 第126-127页 |
·RT-PCR | 第127页 |
·假阳性苗的形成 | 第127-128页 |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 第128页 |
5 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9-132页 |
1 本研究结论 | 第129-130页 |
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3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7-148页 |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