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肇庆教授治疗急性咳嗽临床经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急性咳嗽的文献研究 | 第15-29页 |
1. 急性咳嗽的中医研究 | 第15-26页 |
1.1 咳嗽的病名研究 | 第15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5-17页 |
1.3 咳嗽的辨证论治 | 第17-20页 |
1.4 风咳 | 第20-22页 |
1.5 痰咳 | 第22-25页 |
1.6 咳嗽其他治法 | 第25-26页 |
2. 急性咳嗽的现代医学研究 | 第26-29页 |
2.1 咳嗽的病程分类 | 第26页 |
2.2 咳嗽的发病机制 | 第26-27页 |
2.3 急性咳嗽的病因 | 第27页 |
2.4 急性咳嗽的治疗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奚肇庆教授治疗急性咳嗽的临床经验 | 第29-40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1.1 资料来源 | 第29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1.3 治疗方法 | 第30-31页 |
1.4 疗效评价 | 第31-32页 |
1.5 统计方法 | 第32页 |
2. 结果 | 第32-39页 |
2.1 人口学特征描述分析 | 第32-35页 |
2.2 疗效评价 | 第35-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奚肇庆教授急性咳嗽辨治及方药分析 | 第40-67页 |
1. 奚肇庆教授对急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0页 |
1.1 外感因素 | 第40页 |
1.2 正虚是内因 | 第40页 |
2. 奚肇庆教授对急性咳嗽的分型论治 | 第40-44页 |
2.1 风咳(风邪犯肺)上焦 | 第41-42页 |
2.2 痰咳(中下焦) | 第42-44页 |
3. 奚肇庆教授治疗急性咳嗽的用药规律 | 第44-53页 |
3.1 用药类别 | 第44-46页 |
3.2 用药频次 | 第46页 |
3.3 归经统计 | 第46-47页 |
3.4 四气分析 | 第47页 |
3.5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第47-50页 |
3.6 基于熵方法的组方规律分析 | 第50-53页 |
4. 药物分析 | 第53-59页 |
5. 处方分析 | 第59-64页 |
6. 奚肇庆教授治疗急性咳嗽的用药经验 | 第64-67页 |
6.1 用药特色 | 第64-65页 |
6.2 注重药味的炮制 | 第65页 |
6.3 常用药对 | 第65页 |
6.4 用药清轻灵动 | 第65页 |
6.5 用药多方位兼顾 | 第65-66页 |
6.6 选方用药 | 第66页 |
6.7 剂量 | 第66页 |
6.8 贝母的应用 | 第66-67页 |
第四部分 病案解析 | 第67-72页 |
医案1 鼻渊、咳嗽肺虚风袭证 | 第67页 |
医案2 咳嗽气虚风盛证 | 第67-68页 |
医案3 咳嗽肺虚痰郁证 | 第68-70页 |
医案4 咳嗽肺肾两虚、痰浊未清 | 第70-72页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1. 结论 | 第72页 |
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创新点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8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