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一般理论与方法论文--大气物理学论文

热层大气密度变化特性及建模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概述第13-14页
    1.2 本论文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科学研究意义第14页
        1.2.2 工程应用价值第14-15页
    1.3 热层大气密度变化特征及建模修正研究主要进展第15-20页
        1.3.1 变化特征研究进展第15-19页
        1.3.2 建模修正研究进展第19-20页
    1.4 本文选题依据和内容安排第20-23页
第二章 热层大气模式修正研究进展第23-49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探测数据第24-29页
        2.2.1 加速度计数据第24-26页
        2.2.2 卫星轨道资料第26-28页
        2.2.3 气辉辐射反演数据第28-29页
        2.2.4 数据高度归化第29页
    2.3 国内外进展第29-47页
        2.3.1 经验模式改进第29-35页
        2.3.2 等效太阳指数第35-36页
        2.3.3 模式误差库第36-39页
        2.3.4 大气密度重构第39-43页
        2.3.5 热层温度修正技术第43-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低热层大气密度建模及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第49-67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2 数据介绍第50-51页
    3.3 建模方法第51-5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54-64页
        3.4.1 季节变化第54-57页
        3.4.2 半球不对称性第57-61页
        3.4.3 年/半年变化第61-62页
        3.4.4 年异常现象第62-64页
    3.5 本章总结第64-67页
第四章 高纬低热层大气密度胞状结构观测研究第67-81页
    4.1 引言第67-70页
    4.2 胞状结构分类第70-73页
        4.2.1 低密度结构第70-71页
        4.2.2 高密度结构第71-72页
        4.2.3 波状结构第72-73页
    4.3 方法介绍第73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73-78页
        4.4.1 半球不对称第73-75页
        4.4.3 季节不对称第75-76页
        4.4.4 发生位置第76-77页
        4.4.5 水平尺度第77页
        4.4.6 变化幅度第77-78页
    4.5 本章总结第78-81页
第五章 逃逸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建模研究第81-93页
    5.1 引言第81-82页
    5.2 数据介绍第82-85页
        5.2.1 CHAMP卫星数据第82-84页
        5.2.2 GRACE卫星数据第84-85页
    5.3 建模方法第85-86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86-92页
        5.4.1 CHAMP数据检验第86-88页
        5.4.2 GRACE数据检验第88-89页
        5.4.3 气候特征模拟第89-92页
    5.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全球日平均热层大气密度建模及其应用第93-109页
    6.1 引言第93-94页
    6.2 数据介绍第94-95页
    6.3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第95-96页
    6.4 建模精度检验第96-98页
    6.5 长期变化趋势第98-100页
    6.6 季节变化特征第100-102页
    6.7 年异常现象第102-107页
        6.7.1 热层大气密度年异常指数第102-103页
        6.7.2 太阳和地磁年异常指数第103-105页
        6.7.3 太阳和地磁活动贡献第105-107页
    6.8 本章总结第107-109页
第七章 基于等效太阳指数修正热层大气模式第109-119页
    7.1 引言第109页
    7.2 方法介绍第109-110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10-117页
        7.3.1 个例分析研究第110-113页
        7.3.2 等效太阳活动指数提取第113页
        7.3.3 CHAMP卫星数据检验第113-114页
        7.3.4 全球日平均热层大气密度数据检验第114-117页
    7.4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3页
    8.1 本论文工作总结第119-121页
    8.2 未来工作展望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下一篇:线性光学系统下的弱测量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