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

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1页
    1.1 地球内部物理特征第19-27页
        1.1.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第19-22页
        1.1.2 地幔中的水第22-25页
        1.1.3 下地幔波速异常第25-27页
    1.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第27-30页
        1.2.1 同位素及同位素分馏第27-28页
        1.2.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现状第28-29页
        1.2.3 稳定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计算第29-30页
    1.3 本文的结构第30-31页
第二章 计算方法简介第31-49页
    2.1 密度泛函理论第31-40页
        2.1.1 薛定谔方程第31-32页
        2.1.2 玻恩-奥本海默(Bon-Oppenheimer)近似第32-33页
        2.1.3 Hatree-Fock近似第33-35页
        2.1.4 Hohenberg-Kohn定理第35-36页
        2.1.5 Kohn-Sham方程第36-37页
        2.1.6 交换关联泛函第37-38页
        2.1.7 赝势法第38-40页
    2.2 准简谐热弹性性质计算第40-44页
        2.2.1 弹性计算常规方法第40-41页
        2.2.2 格林爱森系数与应变的关系第41-42页
        2.2.3 高温弹性常数计算第42-44页
    2.3 配分系数计算第44-46页
    2.4 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计算第46-49页
        2.4.1 气体分子自由能第46-47页
        2.4.2 Urey公式第47-49页
第三章 含水瓦兹利石高温高压下的弹性性质: 制约地幔橄榄石含量及过渡带顶部含水量第49-75页
    3.1 引言第49-51页
    3.2 计算过程第51-53页
    3.3 结果第53-58页
        3.3.1 含水瓦兹利石高温高压下的弹性性质第53-56页
        3.3.2 水对瓦兹利石弹性性质的影响第56-58页
    3.4 讨论第58-74页
        3.4.1 用于模拟410公里不连续界面的橄榄石和瓦兹利石弹性数据第58-61页
        3.4.2 全球地震学模型中的410公里不连续界面第61页
        3.4.3 矿物弹性模拟410公里不连续界面波速和密度跳变第61-73页
        3.4.4 地幔岩模型能否解释410公里不连续界面第73-74页
    3.5 结论第74-75页
第四章 含水林伍德石高温高压下的弹性性质: 制约地幔过渡带底部含水量第75-100页
    4.1 引言第75-77页
    4.2 计算过程第77-78页
    4.3 结果第78-89页
        4.3.1 含水林伍德石的结构第78-81页
        4.3.2 含水林伍德石的弹性性质第81-83页
        4.3.3 不同取代机制形成的含水林伍德石之间的弹性、密度和波速差异第83-85页
        4.3.4 与实验结果比较第85-89页
    4.4 讨论第89-98页
        4.4.1 水对林伍德石弹性和波速的影响第89-91页
        4.4.2 水对地幔岩波速的影响第91-93页
        4.4.3 全球地幔过渡带底部含水量分布第93-98页
    4.5 结论第98-100页
第五章 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之间的水配分系数: 对520公里不连续界面的影响第100-117页
    5.1 引言第100-103页
    5.2 计算方法第103-105页
        5.2.1 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含水机制第103-104页
        5.2.2 水配分系数第104页
        5.2.3 第一性原理计算过程第104-105页
    5.3 结果第105-112页
        5.3.1 含水瓦兹利石林伍德石优化后的结构第105-109页
        5.3.2 水对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的影响第109-111页
        5.3.3 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之间的水配分系数第111-112页
    5.4 讨论:对520公里不连续界面的启示第112-115页
    5.5 结论第115-117页
第六章 俯冲洋壳高温高压下的波速和密度特征:理解下地幔波速异常的起源第117-128页
    6.1 引言第117-119页
    6.2 计算过程第119-12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0-126页
        6.3.1 下地幔主要矿物的波速和密度第120-122页
        6.3.2 洋壳的波速和密度特征第122-126页
    6.4 结论第126-128页
第七章 高温高压下刚玉的弹性性质:应用于镁铝榴石分解以及铝对布里奇曼石的弹性影响第128-151页
    7.1 引言第128-130页
    7.2 计算过程第130页
    7.3 结果第130-142页
        7.3.1 振动频率和热力学性质第130-134页
        7.3.2 刚玉的热弹性性质第134-139页
        7.3.3 刚玉的地震波波速和各向异性第139-142页
    7.4 讨论第142-150页
        7.4.1 镁铝榴石的稳定性第142-144页
        7.4.2 镁铝榴石分解引起的波速和密度跳变第144-146页
        7.4.3 铝含量对布里奇曼石的弹性和波速的影响第146-150页
    7.5 结论第150-151页
第八章 第一性原理探究成分效应对碳酸盐之间的镁钙同位素平衡分馏的影响第151-173页
    8.1 引言第151-153页
    8.2 计算过程第153-154页
    8.3 结果第154-166页
        8.3.1 优化后的矿物结构第154-160页
        8.3.2 碳酸盐的平均Mg-O和Ca-O键长第160-162页
        8.3.3 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第162-166页
    8.4 讨论第166-172页
        8.4.1 成分效应对碳酸盐的平均Mg-O和Ca-O键长的影响第166-167页
        8.4.2 成分效应对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的影响第167-170页
        8.4.3 对理解碳酸盐的Mg、Ca同位素组成的启示第170-172页
    8.5 结论第172-173页
第九章 钙浓度效应对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之间钙同位素平衡分馏的影响第173-193页
    9.1 引言第173-175页
    9.2 计算方法第175-177页
    9.3 结果第177-186页
        9.3.1 优化后的晶体结构第177-180页
        9.3.2 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的平均Ca-O键长第180-183页
        9.3.3 钙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第183-186页
    9.4 讨论第186-192页
        9.4.1 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中的钙浓度对其平均Ca-O键长的影响第186-187页
        9.4.2 钙同位素平衡分馏的浓度效应第187-189页
        9.4.3 理解天然样品中斜方辉石与单斜辉石间钙同位素分馏第189-191页
        9.4.4 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钙同位素温度计第191-192页
    9.5 结论第192-193页
第十章 矿物间钛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及其对高温钛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启示第193-216页
    10.1 引言第193-195页
    10.2 计算过程第195-197页
    10.3 结果第197-208页
        10.3.1 钛掺杂进入硅酸盐矿物晶格的取代机制第197-198页
        10.3.2 优化后的晶体结构第198-203页
        10.3.3 平均Ti-O键长第203-206页
        10.3.4 ~(49)Ti/~(47)Ti的简约配分函数比(10~3lnβ)第206-208页
    10.4 讨论第208-215页
        10.4.1 控制~(49)Ti/~(47)Ti的β值的因素第208-210页
        10.4.2 矿物间钛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第210-211页
        10.4.3 对高温钛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启示第211-214页
        10.4.4 钛同位素温度计第214-215页
    10.5 结论第215-216页
第十—章 矿物与水溶液之间的镁同位素平衡分馏: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16-237页
    11.1 引言第216-218页
    11.2 计算过程第218-220页
        11.2.1 质量相关平衡同位素分馏第218-219页
        11.2.2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第219-220页
            11.2.2.1 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19-220页
            11.2.2.2 声子振动频率计算第220页
    11.3 结果第220-227页
        11.3.1 碳酸盐矿物、水镁石、利蛇纹石以及水溶液Mg~(2+)的结构第220-224页
        11.3.2 ~(26)Mg/~(24)Mg的简约配分函数比第224-227页
    11.4 讨论第227-236页
        11.4.1 镁同位素平衡分馏的成分效应第227-229页
        11.4.2 镁同位素平衡分馏的控制因子第229-230页
        11.4.3 矿物与水溶液之间的镁同位素平衡分馏第230-236页
            11.4.3.1 白云石与水溶液之间的镁同位素平衡分馏第231-232页
            11.4.3.2 菱镁矿与水溶液之间的镁同位素平衡分馏第232-234页
            11.4.3.3 方解石与水溶液之间的镁同位素平衡分馏第234页
            11.4.3.4 文石与水溶液之间的镁同位素平衡分馏第234-235页
            11.4.3.5 水镁石/利蛇纹石与水溶液之间的镁同位素平衡分馏第235-236页
    11.5 结论第236-237页
第十二章 总结与展望第237-243页
    12.1 总结第237-241页
    12.2 展望第241-243页
参考文献第243-275页
致谢第275-27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结果第277-279页

论文共2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酸铋—钛酸钡陶瓷磁电耦合性能研究
下一篇:热层大气密度变化特性及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