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柱芳烃组装体的构筑和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柱芳烃的研究进展第13-48页
    1.1 引言第13-15页
    1.2 柱芳烃的合成及衍生化第15-20页
    1.3 柱芳烃的主客体化学第20-28页
        1.3.1 由电荷转移相互作用驱动的络合第20-21页
        1.3.2 由阳离子/π作用驱动的主客体络合第21-23页
        1.3.3 由亲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驱动的主客体络合第23-25页
        1.3.4 由氢键驱动的主客体络合第25-28页
    1.4 柱芳烃的自组装第28-31页
        1.4.1 基于柱芳烃的小分子自组装第28-29页
        1.4.2 基于柱芳烃自组装构筑超分子聚合物第29-30页
        1.4.3 基于柱芳烃的两亲性组装体第30-31页
    1.5 柱芳烃的应用第31-40页
        1.5.1 柱芳烃在凝胶领域应用第31-32页
        1.5.2 柱芳烃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第32-33页
        1.5.3 柱芳烃在光捕获材料领域的应用第33-35页
        1.5.4 柱芳烃在生物领域的应用第35-36页
        1.5.5 柱芳烃在跨膜运输领域的应用第36-37页
        1.5.6 柱芳烃在吸附分离领域的应用第37-38页
        1.5.7 柱芳烃在表界面方面的应用第38-40页
    1.6 总结与展望第40-41页
    1.7 参考文献第41-48页
第二章 一个基于水溶性柱[7]芳烃主体和含有萘酰亚胺客体的双重响应性自组装的构筑第48-73页
    2.1 引言第48-49页
    2.2 实验部分第49-53页
        2.2.1 材料与测试第49-50页
        2.2.2 化合物G0和G的合成第50-51页
        2.2.3 化合物M0和M的合成第51-5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3-67页
        2.3.1 水溶性柱[7]芳烃WP7和M在水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第53-54页
        2.3.2 不同尺寸的水溶性柱芳烃和M在水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比较第54-60页
        2.3.3 WP7和M在水中的络合驱动力第60-61页
        2.3.4 WP7和G在水中的超分子两亲的构筑和刺激响应性自组装第61-67页
    2.4 总结与展望第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第三章 构筑一个基于柱[5]芳烃主客体识别的荧光增强超分子聚合物交联网络以及其在爆炸物检测方面的应用第73-89页
    3.1 引言第73-74页
    3.2 实验部分第74-77页
        3.2.1 材料与测试第74-75页
        3.2.2 化合物P5-TPE的合成第75-7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7-84页
        3.3.1 P5-TPE的AIE性质第77-79页
        3.3.2 P5-TPE和G的主客体络合以及超分子聚合物三维网络的形成第79-81页
        3.3.3 超分子聚合物三维网络的荧光性质以及其在硝基类爆炸物检测方面的应用第81-84页
    3.4 总结与展望第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第四章 基于全溴乙基柱[5]芳烃和吡啶碘盐的离子对主客体识别构筑[2]准轮烷和[3]准轮烷第89-107页
    4.1 引言第89-91页
    4.2 实验部分第9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1-103页
        4.3.1 主体BrP5和客体1I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晶体结构第91-96页
        4.3.2 主体BrP5和客体1PF6主客体相互作用第96-98页
        4.3.3 主体BrP5和客体21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晶体结构第98-103页
    4.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7页
第五章 一个超分子光敏剂的构筑及其在可调控光动力治疗的应用第107-125页
    5.1 引言第107-109页
    5.2 实验部分第109-110页
        5.2.1 实验材料与测试第109页
        5.2.2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109-11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0-120页
        5.3.1 TPE-G的设计和光动力性质第110-112页
        5.3.2 ROS开关的构筑第112-118页
        5.3.3 体外细胞成像第118-119页
        5.3.4 机理解释第119-120页
    5.4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25-12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待发表论文第127-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性膨润土材料制备及吸附重金属离子与再生研究
下一篇:3-氨基-2,4-二氰基芴类新型有机荧光分子的合成及光电性质和光催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