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一 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一 国内外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二 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三 研究评价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第17-18页
        一 研究方法第17页
        二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第18-20页
        一 创新点第18页
        二 不足之处第18-20页
第二章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0-25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20-22页
        一 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和内涵第20-21页
        二 产业集聚的概念和内涵第21页
        三 产业集聚效应的概念和内涵第21-22页
    第二节 理论依据第22-25页
        一 产业集聚理论第22-23页
        二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23-24页
        三 知识经济理论第24-25页
第三章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分类及机理分析第25-40页
    第一节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分类第25-28页
        一 产业视角的分类第25-26页
        二 空间视角的分类第26-28页
    第二节 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的作用路径第28-32页
        一 信息充分流动第28-29页
        二 科技资源共享第29-30页
        三 专业化分工第30-31页
        四 产业融合发展第31-32页
    第三节 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对三次产业的作用机理第32-37页
        一 要素集聚效应对三次产业的作用机理第32-33页
        二 成本效应对三次产业的作用机理第33-34页
        三 产业关联效应对三次产业的作用机理第34-37页
    第四节 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第37-40页
        一 引导创新要素流动第37页
        二 形成知识、技术溢出效应第37-38页
        三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第38-40页
第四章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第40-44页
    第一节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度测算第40-42页
        一 指标选取第40页
        二 测度结果第40-42页
    第二节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第42-44页
        一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较低第42-43页
        二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第43页
        三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变化趋势呈现空间差异化第43-44页
第五章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实证检验第44-56页
    第一节 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与三次产业的实证检验第44-47页
        一 模型的选取第44页
        二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44-45页
        三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第45-47页
    第二节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与区域创新产出的实证检验第47-56页
        一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第47-48页
        二 空间相关性分析第48-51页
        三 空间溢出效应模型的设定第51-52页
        四 空间溢出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第52-56页
第六章 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56-59页
    第一节 科技服务业集聚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第56-57页
        一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第56页
        二 加强科技服务业集聚在第一产业中的优势作用第56-57页
        三 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二、三产业的支撑作用第57页
    第二节 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对策建议第57-59页
        一 完善科技服务业协同创新平台,畅通知识溢出渠道第57-58页
        二 制定有效的空间政策,引导要素合理流动第58页
        三 建立科技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通过辐射作用实现“以强带弱”第58-59页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度小满智能金融服务模式案例分析
下一篇:C2B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研究--以海尔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