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微藻的概论 | 第11-13页 |
1.1.1 常见微藻的简介 | 第11-12页 |
1.1.2 微藻的应用 | 第12-13页 |
1.1.3 微藻的采收现状 | 第13页 |
1.2 微藻采收的方法 | 第13-14页 |
1.2.1 微藻收集的常用方法 | 第13页 |
1.2.2 絮凝采收微藻 | 第13-14页 |
1.3 生物絮凝采收技术 | 第14-15页 |
1.3.1 微生物絮凝剂 | 第14页 |
1.3.2 微生物絮凝微藻 | 第14-15页 |
1.3.3 微藻细胞自絮凝 | 第15页 |
1.3.4 丝状真菌的生物絮凝 | 第15页 |
1.4 木醋杆菌产细菌纤维素 | 第15-17页 |
1.4.1 木醋杆菌 | 第15-16页 |
1.4.2 细菌纤维素 | 第16-17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G.xylinus产生细菌纤维素采收微藻的可行性研究 | 第18-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2.1.1 藻种及菌种 | 第18-1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1.3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 第19-21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藻种的保存 | 第21页 |
2.2.2 藻种的活化 | 第21-22页 |
2.2.3 藻的培养 | 第22页 |
2.2.4 G.xylinus的培养 | 第22页 |
2.2.5 G.xylinus产细菌纤维素收集微藻的实验设计 | 第22页 |
2.2.6 收集微藻后混合培养液的回收 | 第22页 |
2.2.7 微藻的计数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2.3.1 G.xylinus产细菌纤维素絮凝收集微藻的可行性 | 第23-24页 |
2.3.2 G/Y培养基添加量对C.vulgaris的絮凝率的影响 | 第24页 |
2.3.3 G/Y培养基加入量对S.obliqunus的絮凝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4 G/Y培养基加入量对C.reinhardtii的絮凝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5 G/Y培养基的回收的结果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G.xylinus产生细菌纤维素絮凝微藻的条件优化 | 第28-33页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8-29页 |
3.1.1 藻种及菌种 | 第2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3.1.3 藻种的培养和培养基的配置 | 第28-29页 |
3.1.4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1 转速对微藻絮凝效率的影响 | 第29页 |
3.2.2 G.xylinus接种量对絮凝收集微藻的影响 | 第29页 |
3.2.3 藻生物量对絮凝收集微藻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3.1 转速对絮凝收集微藻效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G.xylinus接种量对絮凝收集微藻的结果 | 第31-32页 |
3.3.3 藻生物量对絮凝收集微藻的影响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G.xylinus产生细菌纤维素对微藻絮凝的机理研究 | 第33-40页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3页 |
4.1.1 藻种及菌种 | 第33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4.2.1 细菌纤维素微藻絮凝团块的光镜观察 | 第33-34页 |
4.2.2 细菌纤维素收集微藻的絮凝物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4页 |
4.2.3 细菌纤维素收集微藻的絮凝物的红外分析 | 第34页 |
4.2.4 细菌纤维素絮凝微藻团块的Fv/Fm | 第34-3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4.3.1 细菌纤维素絮凝微藻团块光镜观察 | 第35-36页 |
4.3.2 细菌纤维素絮凝微藻团块的扫描电镜图(SEM) | 第36-38页 |
4.3.3 细菌纤维素絮凝微藻团块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4.3.4 细菌纤维素絮凝微藻团块的光合活性 | 第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