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2-26页
    一、“哀悼诗”概念界定第13-15页
    二、研究现状第15-22页
    三、研究目的第22-23页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23-26页
第一编 类型编第26-92页
    第一章 悼亡诗第26-38页
        一、悼妻诗第27-32页
        二、悼妾诗(包括家妓、侍儿)第32-35页
        三、悼夫诗第35-38页
    第二章 悼亲诗第38-45页
        一、悼宗亲诗第38-43页
        二、悼外亲、妻亲诗第43-45页
    第三章 悼友诗第45-62页
        一、悼官员朋友诗第48-49页
        二、悼平民朋友诗第49-51页
        三、悼佛友诗、悼道友诗第51-62页
    第四章 其他哀悼诗第62-92页
        一、悼国君诗、悼臣诗、悼王诗第62-70页
        二、悼后妃诗、悼夫人诗、悼他人父母、夫、妻、妾(包括家妓、侍儿)诗第70-82页
        三、悼太子诗和悼公主诗第82-87页
        四、悼妓诗第87-89页
        五、悼节妇诗第89-92页
第二编 内涵与文化编第92-165页
    第五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情感内涵第92-113页
        一、对死亡本相的思索和情绪第92-96页
        二、对死者情感的不舍和思念第96-101页
        三、对作者身世的自伤和自怜第101-106页
        四、对现实世相的抨击和怨刺第106-113页
    第六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与儒家思想第113-131页
        一、生命价值观第113-120页
        二、死亡观第120-124页
        三、丧葬观第124-131页
    第七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与道教第131-147页
        一、道教对哀悼诗人的影响第131-135页
        二、道教生死观对哀悼诗的影响第135-144页
        三、道教语言对哀悼诗的影响第144-147页
    第八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与佛教第147-165页
        一、佛教对哀悼诗人的影响第147-151页
        二、佛教思想内涵对哀悼诗的影响第151-161页
        三、佛教给哀悼诗带来了新的生活内容第161-163页
        四、佛教比道教影响较小的原因第163-165页
第三编 文体编第165-237页
    第九章 先秦至唐五代四言体哀悼诗第165-180页
        一、从词汇、语气看,多用叠音词,经历了从较多运用到少用甚至不用语气词、语调等手段来表情达意的转变第166-171页
        二、从句法看,四言体哀悼诗的句式由先秦较为松散的句式转变为汉至唐代整齐严谨的句式,由先秦的重复句式转变为汉至唐代的非重复句式,而且魏晋至唐代的四言体哀悼诗多化用《诗经》的语言句式第171-175页
        三、在章法上,先秦至唐五代四言体哀悼诗由先秦的较多的重章叠唱转变为汉代以后的单篇抒怀第175-177页
        四、在修辞上,从先秦时期四言体哀悼诗的多用比兴手法转向汉代以后的多用赋法或者不用赋比兴手法第177-180页
    第十章 先秦至唐五代楚辞体哀悼诗第180-192页
        一、哀怨的心理内涵第180-181页
        二、哀怨的语言表现第181-192页
    第十一章 先秦至唐五代五、七言古体哀悼诗第192-205页
        一、用平实的词汇表现哀情第192-194页
        二、多用常式句和陈述句表现哀情第194-197页
        三、章法自然,随哀情而定第197-202页
        四、少用积极修辞中的形象描述类修辞手法第202-205页
    第十二章 先秦至唐五代律体哀悼诗第205-221页
        一、用高度凝炼精切的语汇、句式、修辞以表达哀情第205-216页
        二、用生死对照式和死后渲哀式的章法表达哀情第216-221页
    第十三章 先秦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第221-237页
        一、选取哀悼典型第221-225页
        二、含蓄的句法和修辞第225-230页
        三、强调哀情的词汇和章法第230-237页
第四编 艺术编第237-300页
    第十四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语言风格第237-252页
        一、以押阳声韵为主、押i、u、ü收尾的阴声韵为辅第237-240页
        二、委婉的死亡表达第240-243页
        三、运用雅典第243-250页
        四、赞美性比喻第250-252页
    第十五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第252-266页
        一、抒情模式第252-256页
        二、抒情方式第256-266页
    第十六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意象第266-285页
        一、先秦哀悼诗意象的特征第266-271页
        二、汉代哀悼诗的意象特征第271-272页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哀悼诗的意象特征第272-276页
        四、唐代哀悼诗的意象特征第276-285页
    第十七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意境第285-300页
        一、“空”的情感内涵第285-289页
        二、“空”境的营造第289-294页
        三、“空”的审美效果第294-300页
第五编 作家编第300-351页
    第十八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优秀作家论第300-351页
        一、刘彻第300-305页
        二、潘岳第305-309页
        三、杜甫第309-314页
        四、韦应物第314-319页
        五、孟郊第319-322页
        六、刘禹锡第322-327页
        七、元稹第327-337页
        八、白居易第337-341页
        九、李商隐第341-345页
        十、李煜第345-351页
结论第351-359页
    一、结论第351-354页
    二、启示第354-359页
参考文献第359-36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369-371页
致谢第371页

论文共3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微博粉丝兴趣识别及用户细分研究
下一篇:德方智能公司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