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军用汽车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2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 2 军用汽车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第14-29页 |
| 2.1 RFID相关技术概述 | 第14-21页 |
| 2.1.1 RFID系统的组成部分 | 第14-16页 |
| 2.1.2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 2.1.3 无线电波的选择 | 第17-18页 |
| 2.1.4 RFID的通讯标准 | 第18-19页 |
| 2.1.5 RFID技术在军车管理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1-25页 |
| 2.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22-24页 |
| 2.2.2 系统网络结构需求 | 第24页 |
| 2.2.3 系统性能需求 | 第24-25页 |
| 2.3 军车信息管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25-28页 |
| 2.3.1 系统设计原则 | 第25页 |
| 2.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25-26页 |
| 2.3.3 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26-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门岗智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29-42页 |
| 3.1 门岗智能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29页 |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第29-30页 |
| 3.3 ARM处理器的选择 | 第30-33页 |
| 3.3.1 Cortex-A8开发板 | 第31-32页 |
| 3.3.2 S5PV210介绍 | 第32-33页 |
| 3.4 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 第33-37页 |
| 3.4.1 电源管理模块 | 第33-34页 |
| 3.4.2 SDRAM存储器模块 | 第34-35页 |
| 3.4.3 UART串口模块 | 第35-36页 |
| 3.4.4 网络接口模块 | 第36-37页 |
| 3.5 摄像头模块 | 第37页 |
| 3.6 LCD屏模块 | 第37-39页 |
| 3.7 射频系统的实现 | 第39-40页 |
| 3.7.1 车载电子标签 | 第39页 |
| 3.7.2 系统阅读器 | 第39-40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4 门岗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第42-52页 |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第42页 |
|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 | 第42-46页 |
| 4.2.1 Linux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 第42-43页 |
| 4.2.2 Bootloader移植 | 第43-44页 |
| 4.2.3 Linux内核的移植 | 第44-45页 |
| 4.2.4 根文件系统的移植 | 第45-46页 |
| 4.3 相关硬件驱动程序设计与移植 | 第46-48页 |
| 4.3.1 网络设备驱动程序设计与移植 | 第47页 |
| 4.3.2 USB驱动程序设计与移植 | 第47-48页 |
| 4.4 门岗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第48-51页 |
| 4.4.1 Qt系统 | 第48-49页 |
| 4.4.2 Qt系统移植 | 第49页 |
| 4.4.3 Qt系统应用软件实现 | 第49-5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车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2-66页 |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52页 |
| 5.2 网络结构设计 | 第52-53页 |
| 5.3 数据库设计 | 第53-56页 |
| 5.3.1 数据库系统概述 | 第53页 |
| 5.3.2 数据库表设计 | 第53-56页 |
| 5.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6-65页 |
| 5.4.1 系统登录 | 第56-57页 |
| 5.4.2 用户管理 | 第57-59页 |
| 5.4.3 车辆信息管理 | 第59-61页 |
| 5.4.4 车辆申请管理 | 第61-62页 |
| 5.4.5 车辆派遣管理 | 第62-64页 |
| 5.4.6 临时车辆管理 | 第64-65页 |
| 5.4.7 统计报表管理 | 第6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6 结论 | 第66-67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6页 |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6-67页 |
| 7 展望 | 第67-68页 |
| 8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9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