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43页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37页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37-40页
    1.4 研究区域概况及与试验地选择第40-42页
    1.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二章 土壤理物性质对耕作方式的响应第43-6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5-65页
        2.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第45-53页
        2.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第53-55页
        2.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第55-58页
        2.2.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第58-61页
        2.2.5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三相的影响第61-65页
        2.2.6 产量与土壤主要物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65页
    2.3 本章讨论第65-67页
    2.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三章 土壤化学性质对耕作方式的响应第68-8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8-6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9-76页
        3.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第69-71页
        3.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第71-73页
        3.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第73-74页
        3.2.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第74-75页
        3.2.5 产量与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75-76页
    3.3 本章讨论第76-78页
    3.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四章 土壤微生物对耕作方式的响应第80-8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0-8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1-85页
        4.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81-83页
        4.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第83-84页
        4.2.3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第84页
        4.2.4 产量与土壤微生物及呼吸速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84-85页
    4.3 本章讨论第85-86页
    4.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特征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第87-9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7-8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8-97页
        5.2.1 试验区降雨量情况第88-89页
        5.2.2 耕作方式间土壤含水量的比较第89-94页
        5.2.3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贮水量变化特征第94-95页
        5.2.4 不同耕作方式水分利用效率比较第95-97页
        5.2.5 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97页
    5.3 本章讨论第97-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土壤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对耕作方式的响应第99-12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9-101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01-119页
        6.2.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第101-104页
        6.2.2 不同耕作方式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第104-107页
        6.2.3 耕作方式对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第107-108页
        6.2.4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108-109页
        6.2.5 不同耕作方式团聚体结合碳分布特征第109-113页
        6.2.6 不同耕作方式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第113-115页
        6.2.7 不同耕作方式团聚体中有机碳贡献率第115-117页
        6.2.8 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及水稳性团聚体的相关性分析第117-119页
    6.3 本章讨论第119-121页
    6.4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七章 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对耕作方式的响应第122-135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22-124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24-133页
        7.2.1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24-125页
        7.2.2 耕作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125-127页
        7.2.3 耕作方式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27-130页
        7.2.4 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130-131页
        7.2.5 产量与植株形态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131-133页
    7.3 本章讨论第133-134页
    7.4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5-138页
    8.1 结论第135-137页
    8.2 展望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第154-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柱头外露率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及遗传剖析
下一篇:植物促生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SnebYK诱导大豆抗逆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