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7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有关杂交水稻综述 | 第14-23页 |
1.2.1 何为杂交水稻 | 第14-15页 |
1.2.2 杂交水稻的发展 | 第15页 |
1.2.3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 第15-18页 |
1.2.4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之指导 | 第18-19页 |
1.2.5 杂交水稻制种惯例 | 第19-20页 |
1.2.6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s的研究 | 第20-23页 |
1.3 未来杂交水稻的需求 | 第23-24页 |
1.4 对于农村就业机会的影响 | 第24页 |
1.5 杂交制种的制约因素 | 第24-25页 |
1.6 杂交水稻种子展望 | 第25页 |
1.7 数量性状基因QTL的定位方法及其研究策略 | 第25-36页 |
1.7.1 一般用于QTL定位的群体类型分类 | 第26-29页 |
1.7.2 传统遗传学标记 | 第29-30页 |
1.7.3 QTL定位之方法 | 第30-33页 |
1.7.4 QTL的定位分析 | 第33-35页 |
1.7.5 Q1L的克隆 | 第35页 |
1.7.6 QTL定位分析在水稻育种上的作用 | 第35-36页 |
1.8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主效基因qSE7的精细定位及遗传剖析 | 第37-52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2.2.1 材料与田间试验 | 第38-40页 |
2.2.2 性状检测 | 第40-41页 |
2.2.3 DNA提取及PCR产物分析 | 第41页 |
2.2.4 新SSR及InDel标记的开发 | 第41-42页 |
2.2.5 目标区段的缩小 | 第42-43页 |
2.2.6 等位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43页 |
2.3 结果 | 第43-48页 |
2.3.1 近等基因系(NIL)的构建 | 第43-44页 |
2.3.2 XQZB、ZH9308、C51以及NIL(qSE7XB)中的柱头外露率 | 第44-45页 |
2.3.3 在次级群体F2群体中的柱头外露率表型分析 | 第45-46页 |
2.3.4 QTLqSE7的初定位 | 第46-48页 |
2.4 讨论 | 第48-52页 |
第三章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主效基因qSE7的遗传验证 | 第52-69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3.2.1 材料构建 | 第53-54页 |
3.2.2 性状检测 | 第54-56页 |
3.2.3 DNA提取及PCR产物分析 | 第56页 |
3.2.4 新SSR及InDel标记的开发 | 第56-57页 |
3.2.5 目标区段的缩小及其验证 | 第57页 |
3.2.6 等位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3.3.1 近等基因系(NIL)的构建 | 第58-59页 |
3.3.2 XQZB、ZH9308、C51以及NIL(qSE7XB)中的柱头外露率 | 第59页 |
3.3.3 在次级群体F2群体中的柱头外露率表型分析 | 第59-60页 |
3.3.4 QTLqSE7的初定位及进一步精细定位 | 第60-65页 |
3.4 讨论 | 第65-68页 |
3.5 结论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全文讨论、结论与展望 | 第69-74页 |
4.1 讨论与总结 | 第69-71页 |
4.2 主要发现及创新点 | 第71-73页 |
4.3 未来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附录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