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黑根霉G6PDH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烟酰胺类辅酶的再生及其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辅酶再生的研究第14-16页
        1.3.1 酶法再生第14-15页
        1.3.2 全细胞再生第15-16页
        1.3.3 化学法第16页
    1.4 NADPH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1.4.1 NADPH的结构第16页
        1.4.2 NADPH产生的两个主要途径第16-17页
        1.4.3 NADPH的稳定性第17页
        1.4.4 NADPH的反应第17-18页
        1.4.5 NADPH的作用第18页
        1.4.6 NAD(P)~+及NADPH的再生第18-19页
    1.5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1.5.1 人体中的G6PDH第19-20页
        1.5.2 植物中的G6PDH第20页
        1.5.3 G6PDH的酶学特性第20页
        1.5.4 G6PDH多样性第20-21页
        1.5.5 G6PDH的应用第21-22页
    1.6 甾体C_(11)α羟基化的研究进展第22-26页
        1.6.1 甾体化合物C_(11)羟基化的化学引入法第23-25页
        1.6.2 生物催化转化甾体化合物C_(11)羟基化第25-26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第26-28页
        1.7.1 研究背景第26-27页
        1.7.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原生质体转化第28-49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2.2.1 药品与试剂第28页
        2.2.2 实验仪器第28页
        2.2.3 菌种及质粒第28-29页
        2.2.4 相关试剂第29页
        2.2.5 培养基的配制第29页
        2.2.6 菌种活化第29页
    2.3 真菌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9-36页
        2.3.1 米根霉RNA的提取第29-30页
        2.3.2 质粒的提取第30-31页
        2.3.3 黑根霉基因组的提取第31页
        2.3.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1-32页
        2.3.5 引物设计第32页
        2.3.6 目的基因G6PDH的克隆第32页
        2.3.7 终止子TtrpC的克隆第32-34页
        2.3.8 启动子PgpdA的克隆第34-35页
        2.3.9 pCB1004-G6PDH的构建第35-36页
    2.4 黑根霉原生质体的制备及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第36-37页
        2.4.1 潮霉素B对黑根霉的敏感性实验第36页
        2.4.2 黑根霉原生质体的制备第36页
        2.4.3 黑根霉原生质体的再生第36-37页
        2.4.4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第37页
    2.5 黑根霉工程菌的鉴定第37-38页
        2.5.1 PCR鉴定转化子第37页
        2.5.2 NADPH的测量第37-38页
        2.5.3 黑根霉基因工程菌发酵检测第38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38-48页
        2.6.1 RNA的检测第38页
        2.6.2 G6PDH基因的分析检测第38-39页
        2.6.3 pCB1004-G6PDH质粒的构建与检测第39-40页
        2.6.4 潮霉素B对黑根霉的抑制浓度第40-42页
        2.6.5 渗透压的影响第42页
        2.6.6 裂解酶的影响第42页
        2.6.7 酶解时间的影响第42-43页
        2.6.8 原生质体的形态学观察第43-44页
        2.6.9 原生质体的转化第44页
        2.6.10 工程菌的PCR鉴定第44页
        2.6.11 摇瓶发酵转化EP的HPLC检测第44-45页
        2.6.12 黑根霉生物催化EP发酵曲线第45-46页
        2.6.13 基因工程菌NADPH的检测第46-48页
    2.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黑根霉工程菌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第49-60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9-50页
        3.2.1 菌种第49页
        3.2.2 培养基第49页
        3.2.3 试剂及仪器设备第49-50页
    3.3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第50-51页
        3.3.1 PB实验设计第50页
        3.3.2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第50-51页
        3.3.3 显著变量的最优化分析第51页
    3.4 统计分析第51-52页
    3.5 转化率的测定第52-54页
    3.6 结果和讨论第54-59页
        3.6.1 通过PB实验筛选重要的影响因子第54-55页
        3.6.2 最陡爬坡实验第55-56页
        3.6.3 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第56-59页
    3.7 模型验证第59页
    3.8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黑根霉基因工程菌补糖发酵工艺的研究第60-70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4.2.1 菌种第60页
        4.2.2 培养基第60页
        4.2.3 试剂及仪器设备第60页
        4.2.4 分析试剂第60-61页
        4.2.5 培养方法第61页
        4.2.6 葡萄糖的补加方法第61页
    4.3 分析方法第61-63页
        4.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第61-62页
        4.3.2 发酵液检测样品的制备第62页
        4.3.3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第62-63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3-68页
        4.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3页
        4.4.2 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对EP发酵的影响第63-65页
        4.4.3 摇瓶发酵中12h补加葡萄糖对菌体生长和HEP合成的影响第65-66页
        4.4.4 摇瓶发酵中20h补加葡萄糖对菌体生长和HEP合成的影响第66-67页
        4.4.5 摇瓶发酵中28h补加葡萄糖对菌体生长和HEP合成的影响第67-68页
        4.4.6 分批补加葡萄糖对菌体生长和HEP合成的影响第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70-72页
    5.1 主要结论第70-71页
    5.2 论文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附录第80-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常规储层脉冲衰减渗流试验研究及其优化
下一篇:基于安卓平台的汉语口语学习手机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