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设计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 思路设计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内涵、逻辑与维度 | 第15-33页 |
第一节 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内涵 | 第15-23页 |
一、有效性概念解析 | 第15-17页 |
二、有效性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19页 |
(一) 效率 | 第17-18页 |
(二) 效能 | 第18-19页 |
(三) 效益 | 第19页 |
三、有效性概念的现实运用 | 第19-21页 |
四、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性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 第23-30页 |
一、国外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一) 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 | 第23-24页 |
(二) 国外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述评 | 第24-26页 |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研究综述 | 第26-30页 |
(一)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 | 第26-28页 |
(二)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述评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现实逻辑与评价维度 | 第30-33页 |
一、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现实逻辑 | 第30-31页 |
二、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评价维度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实证考察——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 | 第33-65页 |
第一节 实践回顾 | 第33-39页 |
一、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施情况概览 | 第33-35页 |
二、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的相关特点 | 第35-36页 |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四、吉林省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情况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方案设计 | 第39-45页 |
一、测量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 第40-41页 |
二、样本选择与样本分配 | 第41-42页 |
(一) 样本选择 | 第41-42页 |
(二) 样本分配 | 第42页 |
三、问卷设计思路 | 第42-43页 |
四、问卷题目说明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数据分析 | 第45-65页 |
一、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5-46页 |
(一) 问卷信度分析 | 第45-46页 |
(二) 效度检验 | 第46页 |
二、绩效评估的整体评价 | 第46-47页 |
三、执行过程有效性及原因分析 | 第47-54页 |
(一) 执行过程有效性因子分析 | 第47-49页 |
(二) 执行过程有效性不足之根源分析 | 第49-54页 |
四、发挥功能有效性及原因分析 | 第54-59页 |
(一) 发挥功能有效性分析 | 第54-57页 |
(二) 有效性不足之原因分析 | 第57-59页 |
五、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与发挥功能有效性的关系 | 第59页 |
六、相关分析 | 第59-62页 |
七、小结 | 第62-65页 |
(一) 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不足 | 第62-63页 |
(二) 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 第63-65页 |
第三章 影响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深层原因 | 第65-82页 |
第一节 嵌入式改革的兼容问题 | 第65-72页 |
一、政府绩效评估与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兼容问题 | 第66-68页 |
二、政府绩效评估与现行配套制度的兼容问题 | 第68-70页 |
三、政府绩效评估与现存行政文化的兼容问题 | 第70-72页 |
第二节 诱致性与强制性改革的动力差异问题 | 第72-77页 |
一、诱致性改革外在动力不足 | 第73-74页 |
二、强制性改革内在动力不足 | 第74-77页 |
第三节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割裂问题 | 第77-82页 |
一、价值取向与评估措施缺乏对接 | 第78-80页 |
二、推进程度与价值期待存在差距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提高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起点: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 第82-101页 |
第一节 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价值取向 | 第82-86页 |
一、价值取向对行为目标的作用 | 第82-84页 |
二、价值取向对提升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应然作用 | 第84-86页 |
第二节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重塑 | 第86-90页 |
一、理论探源: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性回归及其价值指向 | 第86-87页 |
二、理念辨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价值厘定与理性阐释 | 第87-89页 |
三、现实检视:增进公共利益和强化行政效能的目标诉求与路向选择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政府绩效评估功能的审视 | 第90-101页 |
一、导向功能——把握政府改革方向 | 第91-93页 |
二、激励功能——加强政府改革执行力 | 第93-95页 |
三、测量功能——促进政府自身改革 | 第95-96页 |
四、矫正功能——纠正政府改革误区 | 第96-98页 |
五、沟通功能——提高政府对公民的回应性 | 第98-99页 |
六、保障功能——实现改革的政治支持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提高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途径:战略与举措 | 第101-133页 |
第一节 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战略 | 第101-110页 |
一、组织战略 | 第102-104页 |
二、技术战略 | 第104-106页 |
三、环境战略 | 第106-110页 |
(一) 文化环境 | 第107-108页 |
(二) 制度环境 | 第108-109页 |
(三) 体制环境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建立政府绩效多元评估主体机制 | 第110-119页 |
一、建立政府绩效多元评估主体的必要性 | 第110-112页 |
二、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的途径 | 第112-119页 |
(一) 重视内部评估主体 | 第113-115页 |
(二) 进一步完善外部多元评估主体的共同参与 | 第115-119页 |
第三节 加快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法制建设 | 第119-127页 |
一、法制建设对政府绩效评估的作用 | 第119-121页 |
(一) 法制的涵义 | 第119-120页 |
(二) 法制建设对政府绩效评估的作用 | 第120-121页 |
二、西方国家在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法制建设现状 | 第121-124页 |
(一) 英国 | 第121-122页 |
(二) 美国 | 第122-124页 |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法制建设问题分析及改善 | 第124-127页 |
(一)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建设问题 | 第124-125页 |
(二) 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建设 | 第125-127页 |
第四节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的配套机制 | 第127-133页 |
一、新型责任机制 | 第127-128页 |
二、分权化机制 | 第128-130页 |
三、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 | 第130页 |
四、评估结果运用机制 | 第130-131页 |
五、信息公开机制 | 第131-133页 |
结语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2页 |
附录 | 第142-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8-149页 |
后记 | 第149-150页 |
中文摘要 | 第150-153页 |
ABSTRACT | 第153-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