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逊湖水环境质量分析与污染控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水质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底泥污染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汤逊湖水环境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汤逊湖流域概况及污染源调查 | 第20-30页 |
2.1 湖泊及流域概况 | 第20-24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2.1.2 水系概况 | 第21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1.4 气候气象 | 第22页 |
2.1.5 水环境功能概况 | 第22-23页 |
2.1.6 人口概况 | 第23页 |
2.1.7 流域污水收集及处理概况 | 第23-24页 |
2.2 污染源分布调查 | 第24-29页 |
2.2.1 点源调查概况 | 第24-26页 |
2.2.2 面源调查概况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汤逊湖水质分析评价 | 第30-62页 |
3.1 汤逊湖水质监测 | 第30-37页 |
3.1.1 布点与采样 | 第30-31页 |
3.1.2 水质监测方法 | 第31-32页 |
3.1.3 水质监测结果 | 第32-33页 |
3.1.4 水质指标浓度空间分布 | 第33-37页 |
3.2 水质评价 | 第37-49页 |
3.2.1 基于水质标识指数法的水质评价 | 第37-40页 |
3.2.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水质评价 | 第40-44页 |
3.2.3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水质评价 | 第44-47页 |
3.2.4 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3.3 富营养状态评价 | 第49-54页 |
3.3.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 第50-52页 |
3.3.2 灰色聚类法 | 第52-53页 |
3.3.3 富营养状态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3.4 水质预测 | 第54-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汤逊湖表层底泥分析评价 | 第62-76页 |
4.1 汤逊湖底泥采样监测 | 第62-63页 |
4.1.1 采样点设置 | 第62-63页 |
4.1.2 采样及预处理 | 第63页 |
4.1.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63页 |
4.2 汤逊湖底泥营养盐分析 | 第63-67页 |
4.2.1 营养盐含量分析 | 第63-65页 |
4.2.2 污染分析评价 | 第65-67页 |
4.3 汤逊湖底泥重金属污染分析 | 第67-72页 |
4.3.1 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67-68页 |
4.3.2 污染分析评价 | 第68-72页 |
4.3.2.1 地累积指数法 | 第68-70页 |
4.3.2.2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 第70-72页 |
4.4 底泥污染来源分析 | 第72-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汤逊湖总量控制及污染控制对策 | 第76-84页 |
5.1 汤逊湖污染物入湖量分析 | 第76-78页 |
5.1.1 污染物入湖总量核算 | 第76-77页 |
5.1.2 入湖总量预测 | 第77-78页 |
5.2 水环境容量分析计算 | 第78-80页 |
5.3 污染物总量控制 | 第80页 |
5.4 污染控制措施 | 第80-82页 |
5.4.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 第80-81页 |
5.4.2 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 | 第81-82页 |
5.4.3 湖区底泥污染控制 | 第82页 |
5.4.4 流域水环境安全监管 | 第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4-87页 |
6.1 结论 | 第84-86页 |
6.2 建议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