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分布式计算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0-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2-14页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第14-15页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5-17页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第17-33页
    2.1 本章引言第17页
    2.2 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概述第17-20页
    2.3 网络流量测度特征第20-26页
        2.3.1 基于计数值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第21-22页
        2.3.2 基于熵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第22-25页
        2.3.3 基于其它流量测度特征的流量异常检测第25-26页
    2.4 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第26-32页
        2.4.1 基于流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第26-29页
        2.4.2 基于分布式计算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第29-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基于分布式计算的流量异常检测模型第33-46页
    3.1 本章引言第33页
    3.2 流量异常检测模型框架第33-34页
    3.3 流量测度特征的分布式计算模型第34-43页
        3.3.1 流特征的表达第35-36页
        3.3.2 流特征的基本操作第36-40页
        3.3.3 基于MapReduce的流量测度特征计算模型第40-42页
        3.3.4 基于Spark的流量测度特征计算模型第42-43页
    3.4 基于流量测度特征的异常检测模型第43-45页
        3.4.1 基于流量测度特征的检测方法第44页
        3.4.2 基于流量度量异常检测框架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双参数Tsallis熵及其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第46-65页
    4.1 本章引言第46页
    4.2 DTE熵第46-51页
        4.2.1 Tsallis熵特性第46-49页
        4.2.2 DTE熵第49-51页
    4.3 基于DTE熵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第51-53页
        4.3.1 检测方法第51页
        4.3.2 常见攻击检测第51-53页
        4.3.3 基于DTE熵的异常分类第53页
    4.4 基于Hadoop和DTE熵的流量异常检测方法实现第53-60页
        4.4.1 熵值计算第54-56页
        4.4.2 自动训练第56-57页
        4.4.3 离线检测第57页
        4.4.4 在线检测第57-60页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0-63页
        4.5.1 实验环境第60页
        4.5.2 实验数据第60页
        4.5.3 检测过程第60-61页
        4.5.4 性能对比第61-62页
        4.5.5 流量异常分类第62-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可调节分段熵及其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第65-88页
    5.1 本章引言第65页
    5.2 基于传统熵进行检测存在的问题第65-68页
        5.2.1 流数剧烈变化对熵值的影响第66页
        5.2.2 异常流量规模对熵值的影响第66页
        5.2.3 混合异常对熵值的影响第66-68页
    5.3 可调节分段熵第68-73页
        5.3.1 APE模式第68-69页
        5.3.2 APE参数第69页
        5.3.3 APSE第69-71页
        5.3.4 APSE检测敏感性分析第71-72页
        5.3.5 基于APSE的解决方案第72-73页
    5.4 基于APSE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第73-76页
        5.4.1 检测算法第74-75页
        5.4.2 基于APSE的异常分类第75-76页
    5.5 基于Hadoop的APSE实现第76-78页
    5.6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78-86页
        5.6.1 实验环境第78-80页
        5.6.2 实验数据第80页
        5.6.3 传统熵问题解决验证第80页
        5.6.4 检测性能对比第80-84页
        5.6.5 实际流量检测第84-86页
    5.7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6章 有效流特征实例对及其流量异常检测和分类方法第88-104页
    6.1 本章引言第88页
    6.2 CEFF第88-92页
        6.2.1 EFF第88-91页
        6.2.2 检测算法第91-92页
    6.3 基于Spark和Spark Streaming的CEFF实现第92-99页
        6.3.1 基于Spark的离线检测实现第93-94页
        6.3.2 基于Spark Streaming的在线检测实现第94-98页
        6.3.3 基于CEFF的流量异常分类第98-99页
        6.3.4 EFFIP的其它应用第99页
    6.4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99-102页
        6.4.1 实验环境与数据第99页
        6.4.2 实验方法第99页
        6.4.3 实验结果第99-101页
        6.4.4 检测实例第101-102页
    6.5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7章 基于分布式计算的流量异常检测系统第104-114页
    7.1 本章引言第104页
    7.2 系统结构第104-105页
    7.3 流量采集转换模块第105页
    7.4 基于Hadoop的离线检测模块第105-106页
    7.5 基于Spark的离线检测模块第106页
    7.6 基于Spark Streaming的在线检测模块第106-108页
    7.7 基于Hive的查询模块第108-112页
    7.8 Web用户界面第112-113页
    7.9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8章 结论和展望第114-117页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14-116页
    8.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钒渣中有价元素Fe、Mn、V、Cr和Ti选择性氯化及高值化基础研究
下一篇:配加褐煤制备冶金焦及其对高炉冶炼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