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4-26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简述 | 第14-15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22页 |
(一)西方关于提升社会福利思潮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二)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22页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2-26页 |
(一)研究内容简介 | 第22-24页 |
(二)研究方法简述 | 第24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介绍 | 第24-26页 |
第一章 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溯源研究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定义与内涵 | 第26-29页 |
一、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定义 | 第26-27页 |
二、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 第29-35页 |
一、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简要概述 | 第29-30页 |
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 第30-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共同富裕的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 第37-48页 |
第一节 实现共同富裕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体现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测度指标设计 | 第38-47页 |
一、现行测度指标内容及评价 | 第38-43页 |
二、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43-44页 |
三、指标设计体系及内容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我国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 | 第48-70页 |
第一节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概述 | 第49-50页 |
第二节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概述 | 第50-53页 |
一、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简述 | 第51-52页 |
二、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简述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江泽民的共同富裕思想概述 | 第53-56页 |
第四节 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概述 | 第56-58页 |
第五节 十八大后习近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概述 | 第58-68页 |
一、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理论内涵的简要阐述 | 第58-60页 |
二、习近平“四个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简要阐述 | 第60-62页 |
三、“四个全面”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基础 | 第62-63页 |
四、“五大发展理念”的简要阐述 | 第63-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研究 | 第70-77页 |
第一节 我国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 第70-73页 |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社会的重要特征 | 第70-71页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71-72页 |
三、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社会有别于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 | 第72-73页 |
四、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社会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 第73页 |
第二节 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研究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我国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77-91页 |
第一节 由“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 | 第77-82页 |
一、指导思想简述 | 第77-79页 |
二、我国收入分配模式的发展与改革历程概述 | 第79-80页 |
三、对西方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观”的阐释及简要述评 | 第80-82页 |
第二节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 第82-85页 |
一、加强教育的普及力度,更多惠及农民工子女 | 第83-84页 |
二、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促使更多农民工进入中等收入行列 | 第84页 |
三、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努力缩小全社会的收入差距 | 第84-85页 |
第三节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 第85-88页 |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相关论述 | 第86-87页 |
二、我国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所做出的尝试 | 第87-88页 |
第四节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概述 | 第91-96页 |
第一节 1978年至1989年的共同富裕政策措施 | 第91-92页 |
第二节 1990年至2002年的共同富裕政策措施 | 第92页 |
第三节 2002年至2012年的共同富裕政策措施 | 第92-93页 |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共同富裕政策措施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七章 贫困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96-105页 |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界定 | 第96-98页 |
一、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 第97页 |
二、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 第97-98页 |
第二节 贫困的标准界定 | 第98-99页 |
一、贫困的标准 | 第98-99页 |
二、贫困的分类 | 第99页 |
第三节 反贫困理论 | 第99-103页 |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剩余致贫论” | 第99-100页 |
二、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 第100-101页 |
三、发展中国家的“涓滴效应” | 第101页 |
四、其他反贫困理论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八章 共同富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 第105-114页 |
第一节 “共同富裕”与“贫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第105-109页 |
一、我国共同富裕的现状 | 第105-109页 |
第二节 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石 | 第109-111页 |
一、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的理论源泉 | 第109页 |
二、精准扶贫是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 | 第109-110页 |
三、精准扶贫是共同富裕理论的延伸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 第111-112页 |
一、精准扶贫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 | 第111页 |
二、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 | 第111-112页 |
三、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 | 第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的主要实践路径探索 | 第114-161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的主要实践路径探索——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工作实践 | 第114-149页 |
一、我国扶贫工作的实践历程 | 第114-116页 |
二、我国扶贫实践的问题剖析 | 第116-118页 |
三、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与实践路径研究 | 第118-125页 |
四、“精准扶贫”中的财政政策效果实证研究及帮扶资金落实效果实证检验 | 第125-144页 |
五、“中国特色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的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的主要实践路径探索——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149-152页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 第149-150页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内容 | 第150-15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的主要实践路径探索——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 第152-156页 |
一、坚持公有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 第152-153页 |
二、坚持公有制的实践内容 | 第153-156页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的主要实践路径探索——坚持普惠民生的政策倾向 | 第156-159页 |
一、普惠民生政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 第156-157页 |
二、普惠民生的政策实践 | 第157-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1-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