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7页 |
1.2 粘滞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粘滞阻尼器简介 | 第8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国内外建筑结构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抗连续倒塌设计规范 | 第9-10页 |
1.3.2 连续倒塌理论及试验研究 | 第10-11页 |
1.3.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向量式有限元法简介 | 第13-14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向量式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6-28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2.1.1 点值描述 | 第16页 |
2.1.2 途径单元 | 第16-17页 |
2.1.3 逆向运动 | 第17-18页 |
2.2 向量式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18-24页 |
2.2.1 运动方程 | 第18-19页 |
2.2.2 计算步骤及流程 | 第19-20页 |
2.2.3 梁单元内力计算 | 第20-24页 |
2.3 粘滞阻尼器在向量式有限元中的实现 | 第24-27页 |
2.3.1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2.3.2 算例验证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结构抗连续倒塌非线性动力分析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竖向连续倒塌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3.2.1 瞬时卸载法 | 第28-29页 |
3.2.2 分析步骤 | 第29-30页 |
3.3 动力分析的阻尼 | 第30-31页 |
3.4 结构模型与动力放大系数 | 第31-33页 |
3.4.1 平面钢框架向量式有限元模型 | 第31-32页 |
3.4.2 动力放大系数 | 第32-33页 |
3.5 各因素对结构竖向动力效应的影响 | 第33-41页 |
3.5.1 柱失效位置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33-36页 |
3.5.2 柱失效时间对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的分析 | 第36-38页 |
3.5.3 屈服强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38-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设置粘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 | 第42-58页 |
4.1 结构模型 | 第42-44页 |
4.2 阻尼器在结构抗竖向连续倒塌动力分析中的性能需求 | 第44-50页 |
4.2.1 阻尼器位置对剩余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44-48页 |
4.2.2 阻尼器参数对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的分析 | 第48-50页 |
4.3 设置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动力效应作用区域分析 | 第50-55页 |
4.3.1 对柱轴力的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对梁端弯矩的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4.3.3 对梁内轴力的影响分析 | 第53-55页 |
4.4 阻尼器对屈服强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消能减震结构断裂倒塌数值模拟 | 第58-69页 |
5.1 构件断裂准则 | 第58页 |
5.2 构件断裂模式 | 第58-60页 |
5.2.1 结构断裂模型 | 第59-60页 |
5.2.2 断裂后质点性质计算 | 第60页 |
5.3 钢框架结构倒塌破坏全过程分析 | 第60-68页 |
5.3.1 底层柱失效剩余结构断裂分析 | 第61-64页 |
5.3.2 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断裂分析 | 第64-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