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探析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宏观阐释 | 第16-29页 |
一、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产生的历史语境 | 第16-19页 |
(一)狂热复杂的生活背景 | 第16-17页 |
(二)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泛起 | 第17-18页 |
(三)意识形态终结的困境 | 第18-19页 |
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19-26页 |
(一)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转化 | 第20-21页 |
(二)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释 | 第21-23页 |
(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 | 第23-24页 |
(四)对德里达“幽灵”的再现 | 第24-26页 |
三、齐泽克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三种划分 | 第26-29页 |
(一)自在的意识形态:符号性交往 | 第26-27页 |
(二)自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第27页 |
(三)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幻象的瘟疫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齐泽克对意识形态幻象理论的微观建构 | 第29-38页 |
一、批判传统意识形态 | 第29-31页 |
(一)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 | 第29-30页 |
(二)意识形态幻觉的“行”而非“知” | 第30页 |
(三)当今意识形态的犬儒特性 | 第30-31页 |
二、建构社会存在的无意识幻象 | 第31-34页 |
(一)犬儒主义中寻找自我 | 第32页 |
(二)意识形态与主体 | 第32-33页 |
(三)屏障式的意识形态幻象 | 第33-34页 |
三、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 | 第34-38页 |
(一)阐释征兆:揭示崩溃点 | 第34-35页 |
(二)支撑征兆:体验剩余快感 | 第35-36页 |
(三)穿越幻象:触摸实在界的面庞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审视与批判 | 第38-46页 |
一、齐泽克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 | 第38-41页 |
(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与真实性 | 第38-39页 |
(二)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 | 第39-40页 |
(三)意识形态的功能性差异 | 第40-41页 |
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 | 第41-43页 |
(一)拓宽了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视野 | 第41-42页 |
(二)创新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 | 第42-43页 |
(三)通往从马克思到拉康的理论转向 | 第43页 |
三、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性 | 第43-46页 |
(一)削弱了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 | 第43-44页 |
(二)摒弃了批判的现实革命性 | 第44-45页 |
(三)违背了人的实践性本质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