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论 | 第19-2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1-23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 | 第23-2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二、研究数据 | 第24-25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 第25-26页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二、研究局限 | 第26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6-47页 |
第一节 关键概念界定 | 第26-34页 |
一、农村家庭 | 第26-28页 |
二、多维贫困 | 第28-30页 |
三、动态贫困 | 第30-34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34-39页 |
一、贫困理论 | 第34-36页 |
二、能力贫困理论 | 第36-37页 |
三、可持续生计理论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39-46页 |
一、多维贫困研究 | 第39-41页 |
二、贫困动态性研究 | 第41-43页 |
三、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 第43-45页 |
四、文献述评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二章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测度 | 第47-77页 |
第一节 多维贫困测度的体系框架 | 第47-53页 |
一、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 第47-49页 |
二、多维贫困测度的维度与指标 | 第49-51页 |
三、多维贫困维度与指标的权重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测度结果 | 第53-68页 |
一、农村家庭多维指标贫困发生率 | 第53-58页 |
二、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指数分析 | 第58-63页 |
三、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指标贡献率 | 第63-68页 |
第三节 农村家庭与城镇家庭多维贫困对比 | 第68-76页 |
一、农村家庭与城镇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对比 | 第68-70页 |
二、农村家庭与城镇家庭多维贫困指数对比 | 第70-72页 |
三、农村家庭与城镇家庭多维贫困指标贡献率对比 | 第72-7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三章 多维贫困视角下农村家庭生计特征分析 | 第77-96页 |
第一节 不同多维贫困程度农村家庭的生计资本 | 第77-88页 |
一、不同多维贫困程度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状况 | 第77-82页 |
二、不同多维贫困程度农村家庭的其他生计资本状况 | 第82-88页 |
第二节 不同多维贫困程度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88-95页 |
一、全国不同多维贫困程度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89-90页 |
二、东部地区不同多维贫困程度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90-91页 |
三、中部地区不同多维贫困程度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91-92页 |
四、西部地区不同多维贫困程度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92-93页 |
五、东北地区不同多维贫困程度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93-95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四章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 | 第96-110页 |
第一节 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方法 | 第96-99页 |
一、经典的贫困动态性测度方法 | 第96-99页 |
二、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方法 | 第99页 |
第二节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结果 | 第99-103页 |
一、全国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结果 | 第99-100页 |
二、东部地区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结果 | 第100-101页 |
三、中部地区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结果 | 第101-102页 |
四、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结果 | 第102页 |
五、东北地区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性测度结果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农村家庭与城镇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性对比分析 | 第103-108页 |
一、从不贫困状态农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的对比分析 | 第103-105页 |
二、暂时贫困状态农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的对比分析 | 第105-107页 |
三、慢性贫困状态农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的对比分析 | 第107-10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不同多维贫困动态类型农村家庭的生计特征 | 第110-134页 |
第一节 不同多维贫困动态类型农村家庭的生计资本 | 第110-124页 |
一、不同多维贫困动态类型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状况 | 第110-117页 |
二、不同多维贫困动态类型农村家庭的其他生计资本状况 | 第117-124页 |
第二节 不同多维贫困动态类型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124-133页 |
一、全国不同多维贫困动态类型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125-126页 |
二、东部地区不同多维贫困动态类型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126-128页 |
三、中部地区不同多维贫困动态类型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128-130页 |
四、西部地区不同多维贫困动态类型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130-131页 |
五、东北地区不同多维贫困动态类型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 | 第131-13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4-143页 |
第一节 模型构建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描述统计 | 第135-138页 |
一、变量选取 | 第135-136页 |
二、变量描述统计 | 第136-138页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38-14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3-149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43-145页 |
一、以收入衡量贫困会低估中国农村家庭贫困程度 | 第143页 |
二、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状况呈总体下降趋势 | 第143-144页 |
三、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 第144页 |
四、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比城镇家庭严重,但应充分重视城镇贫困 | 第144页 |
五、农村家庭暂时贫困比慢性贫困严重 | 第144-145页 |
六、教育培训对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影响较大 | 第145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45-149页 |
一、建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多维贫困评价体系 | 第145-146页 |
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城镇与农村之间发展差异 | 第146页 |
三、统筹区域发展,缩小东中西和东北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 | 第146页 |
四、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同时也应重视城镇贫困 | 第146-147页 |
五、分别制定暂时贫困和慢性贫困的反贫措施 | 第147页 |
六、教育培训应是未来扶贫政策的重点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在读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159-160页 |
附录 | 第160-171页 |
致谢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