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9页 |
1.1 概述 | 第10-12页 |
1.2 光电化学分解水的基本原理 | 第12-17页 |
1.2.1 光电化学分解水概述 | 第12-13页 |
1.2.2 半导体/电解液界面 | 第13-16页 |
1.2.3 PEC水分解过程效率的计算 | 第16-17页 |
1.3 PEC水分解系统中光电极的构筑策略 | 第17-20页 |
1.3.1 杂原子掺杂 | 第18页 |
1.3.2 异质结构建 | 第18-19页 |
1.3.3 表面助催化剂负载 | 第19页 |
1.3.4 表面钝化层的引入 | 第19页 |
1.3.5 半导体敏化 | 第19-20页 |
1.4 PEC水分解系统中光电极的研究现状 | 第20-34页 |
1.4.1 光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25页 |
1.4.2 光阳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34页 |
1.5 α-Fe_2O_3光阳极在PEC体系中的优势及问题 | 第34页 |
1.6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9页 |
第二章 NiO纳米颗粒锚定在P掺杂的α-Fe_2O_3阵列表面:一种新的空穴抽出型p-n结构光阳极构筑及其水氧化性能研究 | 第49-72页 |
2.1 引言 | 第49-5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2.2.2 a-Fe_2O_3纳米阵列(NRs)和纳米膜(NFs)光阳极的合成 | 第51页 |
2.2.3 P掺杂a-Fe_2O_3NRs光阳极的合成 | 第51页 |
2.2.4 NiO/P-a-Fe_2O_3NRs光阳极的合成 | 第51页 |
2.2.5 材料的结构及光学性能表征 | 第51-52页 |
2.2.6 光电化学测试 | 第52页 |
2.2.7 H_2O_2物种检测方法 | 第52-5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2.4 小结 | 第67-68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三章 简单水热再生长法制备具有同相结结构的Mg-Fe_2O_3/P-Fe_2O_3光电极及其光电水氧化性能研究 | 第72-92页 |
3.1 引言 | 第72-7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3-75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73页 |
3.2.2 合成α-Fe_2O_3NRs及Mg掺杂α-Fe_2O_3NRs光阳极 | 第73页 |
3.2.3 合成P掺杂Fe_2O_3NRs及MgO/P-Fe_2O_3NRs光阳极 | 第73页 |
3.2.4 Mg-Fe_2O_3/P-Fe_2O_3NRs光阳极的合成 | 第73-74页 |
3.2.5 材料的结构及光学性能表征 | 第74页 |
3.2.6 光电化学测试 | 第74-75页 |
3.2.7 DFT计算方法和模型搭建 | 第7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8页 |
3.4 小结 | 第88-89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第四章 构筑具有高效空穴转移效率的NiOOH/Fe_2O_3/F-Fe_2O_3NRs光阳极及其光电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92-114页 |
4.1 引言 | 第92-9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3-95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3页 |
4.2.2 合成α-Fe_2O_3NRs及F掺杂α-Fe_2O_3NRs光阳极 | 第93-94页 |
4.2.3 合成Fe_2O_3/F-Fe_2O_3NRs光阳极 | 第94页 |
4.2.4 合成NiOOH/Fe_2O_3/F-Fe_2O_3NRs和NiOOH/F-Fe_2O_3NRs光阳极 | 第94页 |
4.2.5 材料的结构及光学性能表征 | 第94-95页 |
4.2.6 光电化学测试 | 第95页 |
4.2.7 光阳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测试 | 第9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9页 |
4.4 小结 | 第109-110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