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大数据的科学内涵 | 第16-20页 |
2.1 大数据的理念缘起 | 第16-17页 |
2.2 大数据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2.2.1 Volume(体量性) | 第17页 |
2.2.2 Variety(多样性) | 第17页 |
2.2.3 Velocity(速度性) | 第17-18页 |
2.2.4 Value(价值性) | 第18页 |
2.3 网络信息时代的大数据效应 | 第18-20页 |
2.3.1 大数据技术及其资源运用 | 第18-19页 |
2.3.2 大数据应用与学术传播 | 第19-20页 |
第3章 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属性及其论著传播 | 第20-25页 |
3.1 科技哲学的学科内涵与特性 | 第20-21页 |
3.2 科技哲学论著传播的社会功能 | 第21-23页 |
3.2.1 有利于公众增强科技意识提升哲学素养 | 第21-22页 |
3.2.2 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第22页 |
3.2.3 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哲学自身的发展 | 第22-23页 |
3.3 新中国以后我国科技哲学论著传播的历史沿革 | 第23-25页 |
3.3.1 起步积累期:1951——1966 | 第23-24页 |
3.3.2 缓慢发展期和停滞期:1967——1977 | 第24页 |
3.3.3 快速增长期:1977——2009 | 第24-25页 |
第4章 大数据时代我国科哲论著的传播特征及其现实困境 | 第25-32页 |
4.1 传播特征 | 第25-27页 |
4.1.1 传播主体多元化,跨界合作日益紧密 | 第25-26页 |
4.1.2 由延迟性传播变为即时性传播 | 第26-27页 |
4.1.3 传播内容生活化 | 第27页 |
4.2 大数据时代我国科哲论著传播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探析 | 第27-32页 |
4.2.1 传播主体低门槛化,导致信息泛滥 | 第28-29页 |
4.2.2 “碎片化传播”模式削弱传播有效性 | 第29-30页 |
4.2.3 市场经济下,显学热点领域论著更受追捧 | 第30-32页 |
第5章 大数据时代我国科哲论著传播的路径选择 | 第32-40页 |
5.1 推动科哲论著传播主体走向多层次化多元化 | 第32-35页 |
5.1.1 科学共同体应深刻发挥其术业有专攻的优势 | 第32-33页 |
5.1.2 政府应宏观调控市场环境,培养大数据人才 | 第33-34页 |
5.1.3 传统纸质媒体应提高公信力做好把关人 | 第34-35页 |
5.2 推动传播模式由平面传播走向互动传播 | 第35-37页 |
5.2.1 改善科技哲学论著传播环境推动传播形式创新 | 第35页 |
5.2.2 提升公民科技意识哲学素养,实现互动传播 | 第35-36页 |
5.2.3 深度挖掘数据,实现精准传播 | 第36-37页 |
5.3 推动传播内容从单一知识性走向现代实用性 | 第37-40页 |
5.3.1 紧跟时代脚步提升经济效益 | 第37-38页 |
5.3.2 立足国情,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生活 | 第38页 |
5.3.3 以创新为主导传统科技哲学知识为根本 | 第38-4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