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第15-19页 |
一、研究的目标 | 第15-16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6-19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9-26页 |
一、研究范式的选择 | 第19-21页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1-23页 |
三、研究的主要视角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价 | 第26-69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就业流动研究的历史谱系与述评 | 第26-33页 |
一、国内外关于就业流动研究的历史谱系 | 第26-32页 |
二、文献述评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女性就业流动的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33-69页 |
一、女性就业流动的理论基础 | 第34-45页 |
二、女性就业流动的特征及规律 | 第45-49页 |
三、女性就业流动的多维影响因素 | 第49-65页 |
四、文献述评 | 第65-69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其操作化 | 第69-105页 |
第一节 理论建构与研究设计 | 第69-94页 |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第69-80页 |
二、理论解释框架 | 第80-84页 |
三、变量的拟定和测量指标体系 | 第84-89页 |
四、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 | 第89-92页 |
五、研究假设 | 第92-94页 |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方法选用 | 第94-105页 |
一、南日岛基本情况简介 | 第94-97页 |
二、田野调查的实施 | 第97-101页 |
三、样本的基本情况及其评估 | 第101-105页 |
第四章 女性就业流动的日常呈现 | 第105-139页 |
第一节 女性的空间迁移与类聚本能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女性的空间迁移与家庭决策 | 第106-113页 |
一、家庭决策的起因——女性的主体意愿 | 第107页 |
二、家庭决策的方式——协商的民主 | 第107-110页 |
三、家庭决策的过程——多方权力的博弈 | 第110-112页 |
四、家庭决策的结果——家庭利益的共赢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 性别分工与夫妻关系变化 | 第113-123页 |
一、生存理性与劳动异化 | 第113-115页 |
二、就业入世与父权制的博弈 | 第115-118页 |
三、性别化的自我认同与再生产 | 第118-121页 |
四、职业重构与夫妻权力的换位 | 第121-123页 |
第四节 性别身份的认同与分化 | 第123-131页 |
一、身份认同与自我规训 | 第123-129页 |
二、语言成为群体分野和身份差异的工具媒介 | 第129-131页 |
第五节 女性群体阶级意识的觉醒和抗争 | 第131-139页 |
一、生活世界殖民化与女性抗争的日常表达 | 第131-133页 |
二、异化劳动下的极限体验及其抗争表达 | 第133-136页 |
三、“用脚投票”——弱者的武器 | 第136-139页 |
第五章 就业流动的群体差异及比较 | 第139-164页 |
第一节 不同生命周期女性的就业流动比较 | 第139-146页 |
一、不同生命周期的女性就业流动状况 | 第139-142页 |
二、性别化年龄引致的姐妹分化 | 第142-144页 |
三、普通话衍生的年龄层级分化 | 第144-146页 |
第二节 上楼女性与居村女性的比较 | 第146-154页 |
一、经济资本的比较差异 | 第146-149页 |
二、社会资本积累的行动自觉 | 第149-150页 |
三、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 | 第150-151页 |
四、文化资本生成的市民化差异 | 第151-154页 |
第三节 就业流动的性别比较 | 第154-164页 |
一、就业流动基本状况的性别差异 | 第154-158页 |
二、迁移决策的性别差异 | 第158-159页 |
三、就业流动行为的性别差异 | 第159-162页 |
四、就业流动后果的性别差异 | 第162-164页 |
第六章 女性就业流动的影响模型与解释分析 | 第164-209页 |
第一节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解释模型与实证结果分析 | 第164-176页 |
一、南日女就业流动的解释模型与因子分析 | 第164-166页 |
二、南日女就业流动的多元回归模型 | 第166-176页 |
第二节 基于结构方程的模型验证与实证结果分析 | 第176-186页 |
一、家庭经济发展能力变量的模型拟合结果与实证分析 | 第176-181页 |
二、社会性别系统变量的模型拟合结果与实证分析 | 第181-186页 |
第三节 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与个案分析 | 第186-209页 |
一、家庭经济发展能力——女性原生素质和就业流动过程的塑造 | 第186-201页 |
二、社会性别系统——弥散的制度幽灵 | 第201-20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209-228页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 第209-211页 |
第二节 对于女性就业流动的反思与政策体系 | 第211-222页 |
一、对于女性就业流动的反思 | 第211-215页 |
二、引导女性合理化就业流动的政策体系 | 第215-222页 |
第三节 沉默的未央语: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222-226页 |
一、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222-224页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224-226页 |
第四节 女性就业流动研究的未来展望 | 第226-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49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49-250页 |
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 第250-251页 |
致谢 | 第251-254页 |
附录: 问卷调查表 | 第254-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