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富含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框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的阐述第10-11页
    1.2 课题来源第11页
    1.3 研究对象定义与待解决问题第11-12页
        1.3.1 文脉第11页
        1.3.2 建筑文脉第11页
        1.3.3 多层面第11-12页
        1.3.4 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第12页
    1.4 研究范围第12-13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5.1 研究目的第13页
        1.5.2 现实意义第13-14页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7页
        1.6.1 论文框架第14-15页
        1.6.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6.3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二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第17-30页
    2.1 国内绿建评价体系研究第17-21页
        2.1.1 国内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第17-19页
        2.1.2 国内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特点:第19-21页
    2.2 国外绿建评价体系研究第21-26页
        2.2.1 国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第21-25页
        2.2.2 国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特点第25-26页
    2.3 国内外评价体系对比分析第26-29页
        2.3.1 评价指标的对比第26-28页
        2.3.2 相关法规和政策对比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基于多层面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设计层级研究及调研分析第30-71页
    3.1 文脉要素层级第30-36页
        3.1.1 城市文脉要素第30-32页
            3.1.1.1 显性要素第31-32页
            3.1.1.2 隐性要素第32页
        3.1.2 街区文脉要素第32-34页
            3.1.2.1 显性要素第32-33页
            3.1.2.2 隐性要素第33-34页
        3.1.3 建筑文脉要素第34-36页
            3.1.3.1 显性要素第34-36页
            3.1.3.2 隐性要素第36页
    3.2 文脉构成要素第36-39页
        3.2.1 现代性第38页
        3.2.2 整体性第38页
        3.2.3 原真性第38-39页
    3.3 长三角调研分析第39-70页
        3.3.1 江苏第39-53页
            一、南京第39-42页
            二、苏州第42-46页
            三、扬州第46-53页
        3.3.2 浙江第53-66页
            一、杭州第53-57页
            二、宁波第57-62页
            三、绍兴第62-66页
        3.3.3 安徽第66-70页
            一、合肥第66-69页
            二、芜湖第69-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基于多层面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框架搭建第71-95页
    4.1 指标选取原则第71页
        4.1.1 科学性和客观性第71页
        4.1.2 综合性和典型性第71页
        4.1.3 可行性第71页
        4.1.4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第71页
    4.2 指标选取方法第71-74页
        4.2.1 基于实地调查建立潜在文脉要素数据库第71-72页
        4.2.2 基于问卷调查的文脉要素资格评判第72-73页
        4.2.3 基于德尔菲法的文脉要素价值评判第73页
        4.2.4 基于定量分析的文脉要素层次定位第73-74页
    4.3 指标选取过程第74-84页
        4.3.1 基于文献与实地调查的多层面文脉要素提取第74-82页
        4.3.2 基于专家打分的多层面文脉要素的价值评价体系第82-83页
        4.3.3 基于SPSS相关性的多层面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设计分析第83-84页
    4.4 评价框架构建第84-87页
    4.5 评价体系说明第87-89页
        4.5.1 城市层面第87-88页
        4.5.2 街区层面第88页
        4.5.3 建筑层面第88-89页
    4.6 体系权重赋值第89-94页
    4.7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5.1 结论第95页
    5.2 展望第95-96页
    5.3 论文创新点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附录第100-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作者简介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化剂改良铁尾矿路用性能研究
下一篇: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负荷预测与控制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