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顺层岩质边坡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顺层岩质边坡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顺层岩质边坡失稳机制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顺层岩质边坡支护加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顺层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分析 | 第16-32页 |
2.1 基于几何形态的分类 | 第16-19页 |
2.2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分析的离散单元法 | 第19-22页 |
2.2.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2.2.2 3DEC程序简介 | 第20页 |
2.2.3 摩尔库伦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2.2.4 离散元强度折减法 | 第21页 |
2.2.5 接触面模型 | 第21-22页 |
2.3 典型平面滑动破坏模式模拟 | 第22-31页 |
2.3.1 单平面滑动破坏 | 第22-24页 |
2.3.2 同向双平面滑动破坏 | 第24-28页 |
2.3.3 楔形体破坏 | 第28-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综合分析 | 第32-50页 |
3.1 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 第32-33页 |
3.2 岩质边坡稳定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33-43页 |
3.2.1 岩体粘聚力 | 第33-34页 |
3.2.2 岩体内摩擦角 | 第34-35页 |
3.2.3 上部滑面粘聚力 | 第35-36页 |
3.2.4 上部滑面内摩擦角 | 第36-37页 |
3.2.5 下部滑面粘聚力 | 第37-38页 |
3.2.6 下部滑面内摩擦角 | 第38-39页 |
3.2.7 上部滑面倾角 | 第39-40页 |
3.2.8 下部滑面倾角 | 第40-41页 |
3.2.9 坡角 | 第41-42页 |
3.2.10 坡高 | 第42-43页 |
3.3 单因素敏感性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4 岩质边坡稳定性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44-49页 |
3.4.1 因素水平取值 | 第44-45页 |
3.4.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双折减系数法的岩质边坡平面滑动分析 | 第50-63页 |
4.1 双折减系数法研究现状 | 第50-51页 |
4.2 c-tanφ临界曲线的确定 | 第51-60页 |
4.2.1 单平面滑动破坏 | 第52-57页 |
4.2.2 同向双平面滑动破坏 | 第57-60页 |
4.3 双折减系数的强度折减法 | 第60-62页 |
4.3.1 c-tanφ临界曲线确定 | 第61页 |
4.3.2 确定配套折减系数η | 第61页 |
4.3.3 两种折减方法比较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鄂西山区陡倾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3-71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3-64页 |
5.2 边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 第64-65页 |
5.2.1 自然山坡稳定性评价 | 第64页 |
5.2.2 开挖后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64-65页 |
5.3 边坡现状问题分析 | 第65-66页 |
5.4 边坡数值模拟分析 | 第66-67页 |
5.4.1 离散元模型建立 | 第66页 |
5.4.2 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选取 | 第66-67页 |
5.4.3 模型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67页 |
5.4.4 计算工况 | 第67页 |
5.5 K45+966∽K46+140段边坡第一次开挖 | 第67-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顺层岩质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研究 | 第71-81页 |
6.1 预应力锚索工作机理 | 第71-72页 |
6.2 K45+966~K46+140段边坡第二次开挖并加固 | 第72-75页 |
6.3 预应力锚索支护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80页 |
6.3.1 锚索排距的影响 | 第75-76页 |
6.3.2 锚索倾角的影响 | 第76-77页 |
6.3.3 锚固段长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6.3.4 预应力大小的影响 | 第78-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82页 |
7.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