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国外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注释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图像复制时代的内涵 | 第15-24页 |
一、从“再现”到“呈现”——西方肖像画表现方式变迁 | 第15-19页 |
(一)以“再现世界”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 第15-18页 |
(二)以“呈现主观思想”为主要的表现方式 | 第18-19页 |
二、艺术的膜拜价值与展览价值 | 第19-20页 |
三、表达自我与审美的世俗化 | 第20-23页 |
(一)艺术家表达自我意识 | 第20-22页 |
(二)艺术接受方式大众化 | 第22-23页 |
注释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肖像画家主体意识的呈现 | 第24-32页 |
一、形式语言的拓展与探究 | 第24-26页 |
(一)形式语言在作品中的价值 | 第24-25页 |
(二)图像技术革新带来的拓展 | 第25-26页 |
二、艺术家的主观意象的表现性 | 第26-31页 |
(一)表现性的内涵 | 第26-27页 |
(二)表现性在肖像画中的体现 | 第27-31页 |
注释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图像符号的精神指向 | 第32-46页 |
一、图像符号的呈现方式 | 第32-34页 |
(一)图像符号的组成和肖似性 | 第32-33页 |
(二)图像符号不同的表现方式与构架 | 第33-34页 |
二、客观形象的“去个性化” | 第34-39页 |
(一)影像技术和艺术观念对图像符号的影响 | 第34-35页 |
(二)去除个性化寻找普遍性意义 | 第35-39页 |
三、图像符号在作品中的情感与精神传递 | 第39-45页 |
(一)图像符号的“意指” | 第39-40页 |
(二)情感“意指”在作品中的体现 | 第40-45页 |
注释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图像复制时代下西方肖像画的语言边界的延伸 | 第46-50页 |
一、由重视自我到关注“我”与社会的同一性 | 第46-47页 |
二、对视觉定式中形象意义的解构 | 第47-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