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城市客运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城市货运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城市交通拥堵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系统动力学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1-3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城市交通 | 第21页 |
2.1.2 城市客运 | 第21-22页 |
2.1.3 城市货运 | 第22页 |
2.1.4 城市交通拥堵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第23-31页 |
2.2.1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3-27页 |
2.2.2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 | 第27-28页 |
2.2.3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 第28-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城市客货运出行的系统及结构分析 | 第32-55页 |
3.1 交通拥堵产生的影响概述 | 第32-34页 |
3.1.1 城市客运出行对交通拥堵的影响 | 第32页 |
3.1.2 城市货运出行对交通拥堵的影响 | 第32-34页 |
3.1.3 城市交通拥堵的危害 | 第34页 |
3.2 城市客货运出行的交通拥堵问题系统动力学描述 | 第34-36页 |
3.3 系统分析 | 第36-41页 |
3.3.1 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3.3.2 系统边界的确定 | 第38-40页 |
3.3.3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3.4 系统结构分析 | 第41-54页 |
3.4.1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41-46页 |
3.4.2 系统ISM建模 | 第46-49页 |
3.4.3 系统相互作用机制 | 第49-50页 |
3.4.4 主要变量反馈回路 | 第50-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城市客货运出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55-82页 |
4.1 总体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4.2 城市发展模块 | 第57-66页 |
4.2.1 城市经济子系统 | 第57-59页 |
4.2.2 城市人口子系统 | 第59-61页 |
4.2.3 城市资源子系统 | 第61-63页 |
4.2.4 城市环境子系统 | 第63-66页 |
4.3 城市交通模块 | 第66-81页 |
4.3.1 城市交通需求子系统 | 第66-72页 |
4.3.2 城市交通供给子系统 | 第72-77页 |
4.3.3 城市交通运行子系统 | 第77-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城市客货运出行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82-107页 |
5.1 北京市客货运出行基本情况 | 第82页 |
5.2 参数的确定 | 第82-90页 |
5.2.1 模型标定数据的确定 | 第83-87页 |
5.2.2 模型转换数据的确定 | 第87-90页 |
5.3 模型仿真分析 | 第90-96页 |
5.3.1 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90-91页 |
5.3.2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91-93页 |
5.3.3 模型灵敏性分析 | 第93-95页 |
5.3.4 未来发展趋势模拟 | 第95-96页 |
5.4 不同交通情景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96-104页 |
5.4.1 仿真结果的横向对比 | 第97-101页 |
5.4.2 仿真结果的纵向对比 | 第101-104页 |
5.5 治堵建议 | 第104-10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7-10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