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小麦(T.aestivum)抗寒性及穗部性状基因的挖掘分析

摘要第6-8页
1. 前言第8-16页
    1.1 引言第8-11页
        1.1.1 小麦育种现状和要求第8-11页
    1.2 低温对作物的伤害及抗寒基因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低温对作物的伤害第11页
        1.2.2 抗寒基因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穗型及有关基因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穗型研究现状第13页
        1.3.2 穗部相关基因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2. 小麦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及抗寒基因挖掘第16-45页
    2.1 材料第16页
        2.1.1 小麦材料第16页
        2.1.2 试剂耗材第16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16页
    2.2 方法第16-22页
        2.2.1 实验材料处理第16-17页
        2.2.2 RNA样本提取及检测(Trizol法)第17-18页
        2.2.3 转录组测序第18页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8-20页
        2.2.5 分组处理样本的荧光定量检测第20-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43页
        2.3.1 冷害处理后比对结果第22页
        2.3.2 转录组数据第22-23页
        2.3.3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结果第23-25页
        2.3.4 挖掘的新基因及功能注释第25页
        2.3.5 差异表达分析第25-29页
        2.3.6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第29-41页
        2.3.7 与低温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低温条件不同时间叶组织的表达分析第41-43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43-45页
        2.4.1 转录组Unigene分析第43页
        2.4.2 新基因的挖掘与差异分析第43-44页
        2.4.3 冷胁迫基因挖掘及验证第44-45页
3. 不同穗型小麦的穗部性状基因的发掘分析第45-5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3.1.1 小麦材料第45页
        3.1.2 实验方法第45-4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6-52页
        3.2.1 不同穗型小麦整穗着生的小穗分布密度差异第46-48页
        3.2.2 不同穗型小麦不同小穗位粒数、粒重分布的差异第48页
        3.2.3 不同穗型小麦小穗粒重在不同小穗位的变异第48-49页
        3.2.4 不同穗型小麦各粒位粒重在小穗位和小花位上的变异第49-50页
        3.2.5 穗部发育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0-52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52-54页
4.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Abstract第60-61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薯中与MeCWINV6基因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一篇:修剪时期对核桃光合及营养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