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工程概述 | 第13-15页 |
1.1.1 退耕还林简介 | 第13页 |
1.1.2 甘肃省麦积区退耕还林完成现状 | 第13-14页 |
1.1.3 国外森林恢复政策 | 第14-15页 |
1.1.4 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体系 | 第15页 |
1.2 土壤纤毛虫概述 | 第15-20页 |
1.2.1 土壤纤毛虫简介 | 第15-17页 |
1.2.2 土壤纤毛虫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土壤纤毛虫的指示作用 | 第19-20页 |
1.3 退耕还林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样地设置 | 第24页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4-25页 |
2.2.3 纤毛虫研究与环境因子测定 | 第25-26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2.3.1 群落划分及相似性 | 第26页 |
2.3.2 C/P系数 | 第26页 |
2.3.3 群落多样性 | 第26-27页 |
2.3.4 图表处理 | 第27-28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57页 |
3.1 植被对退耕还林生态恢复的响应 | 第28-31页 |
3.1.1 植被物种分布及分类 | 第28-30页 |
3.1.2 植被群落特征参数 | 第30-31页 |
3.2 土壤理化因子对退耕还林生态恢复的响应 | 第31-39页 |
3.2.1 土壤含水量 | 第33页 |
3.2.2 土壤孔隙度 | 第33-34页 |
3.2.3 土壤温度 | 第34-35页 |
3.2.4 土壤pH值 | 第35页 |
3.2.5 土壤电导率 | 第35-36页 |
3.2.6 土壤有机质 | 第36-37页 |
3.2.7 土壤全氮 | 第37-38页 |
3.2.8 土壤全钾 | 第38-39页 |
3.2.9 土壤全磷 | 第39页 |
3.3 土壤纤毛虫群落对退耕还林生态恢复的响应 | 第39-53页 |
3.3.1 纤毛虫群落特征 | 第39-43页 |
3.3.2 纤毛虫物种分布特征 | 第43-48页 |
3.3.3 纤毛虫物种数及密度 | 第48-49页 |
3.3.4 纤毛虫C/P系数 | 第49-50页 |
3.3.5 纤毛虫物种多样性 | 第50-53页 |
3.4 土壤纤毛虫与植被参数的关系 | 第53页 |
3.5 土壤纤毛虫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 第53-57页 |
3.5.1 土壤纤毛虫与土壤理化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3.5.2 土壤纤毛虫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冗余分析 | 第54-57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7-63页 |
4.1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对植被的影响 | 第57页 |
4.2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对理化因子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1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2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 第58页 |
4.2.3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4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影响 | 第59页 |
4.3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的影响 | 第59-63页 |
4.3.1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对纤毛虫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2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对纤毛虫物种数及密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4.3.3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对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小结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附表 | 第77-92页 |
附图 | 第92-9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