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空间生产视角下高校单位社区居住融合模式研究--以武汉大学珞珈山教职工居住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既往研究综述第12-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研究理论背景:亨利·列斐伏尔和空间生产第15-18页
        1.4.1 社会空间第16-17页
        1.4.2 日常生活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页
        1.5.2 技术难点第18-19页
        1.5.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6 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城市社区居住融合理论及其实践第21-29页
    2.1 城市社区居住融合理论第21-24页
        2.1.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3页
        2.1.2 居住融合理论第23-24页
    2.2 城市社区居住融合实践第24-29页
        2.2.1 公租房布局在中高收入商品住宅社区中第24-25页
        2.2.2 低收入与中高收入商品住宅混合开发第25-27页
        2.2.3 公租、低收入与中高收入商品住宅并存第27页
        2.2.4 公租房与商品房毗邻,但公共空间共享第27-29页
第三章 高校单位社区发展历程第29-37页
    3.1 中国高校单位社区住房发展历程第29-31页
        3.1.1 低标准保障型福利住房阶段(1949-1978年)第29-30页
        3.1.2 改善型福利住房阶段(1979-1998年)第30页
        3.1.3 不完全市场化阶段(1998-至今)第30-31页
    3.2 高校单位社区的共同特征第31页
    3.3 武汉大学珞珈山教职工居住区的发展第31-37页
        3.3.1 初建阶段(1933-1979年)第32-34页
        3.3.2 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第34-36页
        3.3.3 渐进式更新阶段(2000-至今)第36-37页
第四章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武汉大学珞珈山教职工居住区的居住融合分析第37-71页
    4.1 社会空间理论下的居住融合分析方法第37-38页
    4.2 感知空间——阶层分布与空间关系第38-55页
        4.2.1 住宅建筑第38-45页
        4.2.2 公共建筑第45-49页
        4.2.3 基础设施第49-51页
        4.2.4 景观绿化第51-52页
        4.2.5 道路交通第52-55页
    4.3 构想空间——设计原则第55-61页
        4.3.1 学校主导第55-57页
        4.3.2 政府调控第57-59页
        4.3.3 市场化影响第59-60页
        4.3.4 居民参与第60-61页
    4.4 生活空间——居民日常体验第61-69页
        4.4.1 文学空间第62页
        4.4.2 日常生活场景第62-68页
        4.4.3 居民主观感受第68-69页
    4.5 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高校单位社区居住融合模式第71-81页
    5.1 多种居住形态第71-74页
        5.1.1 多样化户型第72-73页
        5.1.2 多种产权结构第73-74页
    5.2 多样化混合功能第74-77页
        5.2.1 商业设施第75页
        5.2.2 教育设施第75-76页
        5.2.3 一站式服务设施第76-77页
    5.3 多层次开放设施第77-80页
        5.3.1 完全对城市开放第78页
        5.3.2 完全对社区居民开放第78-79页
        5.3.3 部分对社区居民开放第79页
        5.3.4 只对高校教职工开放第79-80页
    5.4 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结语第81-84页
    6.1 主要结论第81-82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表索引第89-90页
图索引第90-92页
附: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省际产业素质差异比较与优化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
下一篇:官员任期与辖区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90年~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