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2 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概念及概述 | 第17-22页 |
2.1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分权 | 第17-18页 |
2.2 政府债务的概念及分类 | 第18-19页 |
2.3 债务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 第19-20页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F县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情况 | 第22-28页 |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 第22-23页 |
3.2 F县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状况 | 第23-28页 |
第4章 F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识别 | 第28-37页 |
4.1 F县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风险 | 第28-29页 |
4.2 F县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风险 | 第29-31页 |
4.2.1 按债务资金来源分析 | 第29-31页 |
4.2.2 按新旧债务结构分析 | 第31页 |
4.3 F县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风险 | 第31-35页 |
4.3.1 财政体制风险 | 第32页 |
4.3.2 政府治理风险 | 第32-33页 |
4.3.3 法律监督风险 | 第33-35页 |
4.4 F县地方政府性债务外部风险 | 第35-37页 |
第5章 F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 | 第37-47页 |
5.1 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37-43页 |
5.1.1 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7-39页 |
5.1.2 负债规模指标 | 第39-40页 |
5.1.3 偿债能力指标 | 第40页 |
5.1.4 债务风险指标 | 第40页 |
5.1.5 负债潜力指标 | 第40页 |
5.1.6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风险区间 | 第40-41页 |
5.1.7 各项指标权重 | 第41-43页 |
5.2 利用指标体系进行风险评估 | 第43-47页 |
5.2.1 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43页 |
5.2.2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分析 | 第43-47页 |
第6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 | 第47-57页 |
6.1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47-50页 |
6.1.1 各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模式 | 第47-48页 |
6.1.2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 | 第48-50页 |
6.2 控制F县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 第50-57页 |
6.2.1 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体系 | 第50-51页 |
6.2.2 加强预算管理控制规模风险 | 第51-52页 |
6.2.3 合理调整债务构成缓解结构风险 | 第52-54页 |
6.2.4 严格执行财经法规消除管理风险 | 第54-55页 |
6.2.5 适当调整各项经济活动降低外部风险 | 第55-57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