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文--法律社会学论文

《罗生门》中的证人证言及其社会建构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引言第10-14页
    一 问题与背景---电影《罗生门》与“真相之谜”第10-11页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第10页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页
    三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1页
    四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1-14页
        (一)国外文献综述第11-12页
        (二)国内文献综述第12-13页
        (三)发现不足第13-14页
第一章 《罗生门》的离奇案情与证人证言:“四个不同版本”第14-20页
    第一节 案情简介第14-15页
    第二节 《罗生门》的案情分析第15-20页
        一、妻子的杀人意识分析第15-16页
        二、杀人动机分析第16-17页
        三、杀人凶手分析第17-18页
        四、妻子与武士的行为分析第18-19页
        五、证人的证词与谎言分析第19-20页
第二章 《罗生门》中证人社会角色对证言的建构与“塑造”第20-41页
    第一节 《罗生门》中强盗角色对证言内容的影响第21-23页
        一、社会对强盗的正面角色期望—“侠肝义胆”第21页
        二、强盗多襄丸的自我角色认知第21-22页
        三、强盗角色对证言的社会建构第22-23页
    第二节 《罗生门》中被伤害妇女角色对证言内容的影响第23-27页
        一、“贞妇”:日本社会对妇女的社会期望第23-24页
        二、《罗生门》中妻子真砂对自身行为的期望认知第24-26页
        三、被害“贞妇”对其证言的社会建构第26-27页
    第三节《罗生门》中武士角色对证言内容的影响第27-35页
        一、“武士道”与日本社会对武士的社会期望第27-32页
        二、《罗生门》中的武弘武士的自我角色认知第32-33页
        三、武弘的“殉道”精神第33-35页
    第四节、《罗生门》中樵夫角色对证言内容的影响第35-39页
        一、“忠厚良民”:日本社会对底层社会樵夫的社会期望第35-38页
        二、樵夫的自我角色认知及其对证言的建构第38-39页
    第五节 《罗生门》中证人社会角色对证言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第39-41页
        一、由社会期望不同所导致的证人证言可靠性难以判断第39页
        二、由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不同导致证人证言的关注点不同第39-41页
第三章 角色身份对证人证言建构的具体功能和微观机理第41-44页
    一、角色身份是证人证言建构的基础第41页
    二、证人证言建构的动机是角色实现的需要第41-42页
    三、证人证言建构的机制是角色行为的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第42页
    四、证人证言建构的结果是角色行为符合角色期待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拉克劳、墨菲阶级理论及其批判研究
下一篇:土家族习惯法生态价值及其现代利用研究--基于建始县白云村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