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 第12-13页 |
1.1.2 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 | 第13页 |
1.1.3 两型社会的呼唤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3 我国居住区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1 设计过于“风格化”导致生命周期短 | 第18页 |
1.3.2 设计不尊重场地特征导致能耗高 | 第18-19页 |
1.3.3 绿化覆盖率低、植物配置不合理导致碳汇力低 | 第19页 |
1.3.4 居住区景观设计追求“档次”导致建设成本高 | 第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基于低碳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2.1 低碳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碳汇”与“碳源” | 第21页 |
2.1.2 碳足迹 | 第21页 |
2.1.3 低碳经济 | 第21页 |
2.1.4 低碳城市 | 第21-22页 |
2.1.5 低碳风景园林 | 第22页 |
2.2 低碳理念与生态理念、节约理念的辨析 | 第22-23页 |
2.2.1 低碳理念 | 第22页 |
2.2.2 生态理念 | 第22页 |
2.2.3 节约理念 | 第22-23页 |
2.2.4 低碳理念与生态理念、节约理念的辨析 | 第23页 |
2.3 居住区 | 第23-24页 |
2.4 居住区景观设计 | 第24-25页 |
3 基于低碳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3.1 园林美学原理 | 第25页 |
3.2 景观设计学原理 | 第25页 |
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3.4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6-27页 |
4 基于低碳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27-35页 |
4.1 规划设计原则 | 第27-29页 |
4.1.1 艺术性原则 | 第27页 |
4.1.2 人性化原则 | 第27页 |
4.1.3 地域性原则 | 第27-28页 |
4.1.4 乡土化原则 | 第28页 |
4.1.5 可持续性原则 | 第28-29页 |
4.2 基于低碳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第29-35页 |
4.2.1 基于低碳理念的植物种植设计方法 | 第29-30页 |
4.2.2 基于低碳理念的景观水体设计方法 | 第30-32页 |
4.2.3 基于低碳理念的地形设计方法 | 第32-33页 |
4.2.4 基于低碳理念的道路规划方法 | 第33页 |
4.2.5 基于低碳理念的建筑小品设计方法 | 第33-35页 |
5 哈尔滨阳光印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 第35-73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35-38页 |
5.1.1 区域位置 | 第35-37页 |
5.1.2 区域自然环境 | 第37页 |
5.1.3 社会环境 | 第37页 |
5.1.4 周边交通现状 | 第37-38页 |
5.2 设计理念 | 第38页 |
5.2.1 资源的节约与利用 | 第38页 |
5.2.2 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 第38页 |
5.2.3 植物应用的生态高效 | 第38页 |
5.2.4 满足人回归自然的精神渴求 | 第38页 |
5.3 阳光印象居住区景观总体规划 | 第38-73页 |
5.3.1 总体布局 | 第38-39页 |
5.3.2 功能分区 | 第39-57页 |
5.3.3 景观节点设计 | 第57-68页 |
5.3.4 道路规划 | 第68-69页 |
5.3.5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 第69-72页 |
5.3.6 基于低碳理念的地形设计 | 第72-73页 |
6 结语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