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二古溪倾倒变形体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2-19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选题依据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岩体倾倒变形模式及机理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倾倒变形体稳定性评价方法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2章 地质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第19-26页
    2.1 概述第19页
    2.2 区域地质环境第19-22页
        2.2.1 区域地形与地貌第19-20页
        2.2.2 区域地质构造第20-21页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21-22页
    2.3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第22-26页
        2.3.1 地形地貌第22-23页
        2.3.2 地层岩性第23-24页
        2.3.3 风化卸荷第24-25页
        2.3.4 气象水文第25页
        2.3.5 人类工程活动第25-26页
第3章 边坡岩体结构与变形特征第26-51页
    3.1 概述第26页
    3.2 坡体基本结构特征分析第26-27页
    3.3 边坡岩体结构面的特征第27-35页
        3.3.1 结构面分类第28-29页
        3.3.2 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第29-34页
        3.3.3 岩体结构类型第34-35页
    3.4 变形体平面形态与规模第35-38页
        3.4.1 变形体平面形态第35-36页
        3.4.2 变形体总体规模第36-37页
        3.4.3 隧道的变形特征第37-38页
    3.5 坡表的变形分区第38-40页
        3.5.1 变形区的划分第38-39页
        3.5.2 各变形区的变形特征第39-40页
    3.6 边坡岩体变形分区第40-51页
第4章 岩体质量评价与参数选取第51-60页
    4.1 概述第51页
    4.2 评价系统的确定第51-53页
    4.3 边坡岩体质量评价第53-55页
    4.4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选取第55-60页
        4.4.1 基于RMR体系法的岩体力学参数第55-56页
        4.4.2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体强度参数第56-60页
第5章 蓄水条件下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失稳模式分析第60-66页
    5.1 概述第60页
    5.2 不同蓄水条件下边坡变形失稳模式分析第60-65页
        5.2.1 正常蓄水时边坡的变形失稳模式第60-61页
        5.2.2 最高蓄水位时边坡变形失稳模式第61-63页
        5.2.3 水位骤降时边坡变形失稳模式第63-65页
    5.3 小结第65-66页
第6章 变形体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措施研究第66-83页
    6.1 概述第66页
    6.2 数值计算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第66-67页
    6.3 三维力学模型的建立第67-68页
    6.4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综合选取第68-72页
        6.4.1 岩体质量评价得到的参数第68-69页
        6.4.2 国标中岩级对应参数值第69页
        6.4.3 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第69-71页
        6.4.4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综合选取第71-72页
    6.5 倾倒变形体稳定性分析第72-79页
        6.5.1 蓄水前变形体稳定性分析第72-75页
        6.5.2 正常蓄水时变形体稳定性分析第75-77页
        6.5.3 最高蓄水时变形体稳定性分析第77-79页
    6.6 边坡治理措施研究第79-83页
        6.6.1 抗滑支挡第80-81页
        6.6.2 坡脚反压第81页
        6.6.3 防护措施及建议第81-83页
结论第83-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倾倒变形体发育演化影响因素及失稳模式研究
下一篇:黄河茨哈峡水电站坝址区陡倾横向岩质斜坡变形机制研究